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3年第4期 > 正文

“中国梦”课题研究始末

2013年04月07日  来源:神州学人 
  

3月8日6时许,人们举起各种拍摄工具,记录下国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庄严的一刻。在这个春天,“中国梦”将开启新航程。 摄影/新华社记者 秦晴

文/张薇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展览时,中国共产党新一届领导层集体亮相,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一语道出他心目中的“中国梦”,并称,“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一夜之间,习近平的讲话将“中国梦”推上了热议榜。从主流媒体到网络社区,人们以各自的视角诠释着“中国梦”。
  就在习近平提出“中国梦”概念的前1个月,一项与此有关的课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低调结项。历时近10个月,集结了中国社科院各研究所的10多个研究员。
  这是一项怎样的研究?到底提出了一个怎样的“中国梦”?
  
一份被扩大的“交办课题”
  
  2012年2月,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的魏南枝博士,接到了所长黄平的通知,邀请她参与一项课题研究。
  赶到了研讨会现场,魏南枝才发现,与会的全是中国社科院各学科最牛的“大佬”们——除了她所在美国研究所的所长黄平外,还有哲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赵汀阳、欧洲研究所的所长周弘、社会学研究所的所长李培林、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等,主持人则是社科院的副院长李慎明。
  等提到“中国梦”3个字,对此全无概念的魏南枝的第一反应是:中国梦?是啥梦?
  在魏南枝的印象中,哲学所研究员赵汀阳的发言格外积极,“他是从中国几千年历史和西方历史的交融中去谈中国梦,强调中国梦的包容性和超越性。”其他学者也多是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延展。
  关于梦想,赵汀阳早在几年前就进行过哲学上的分析,他有一篇文章,名为《美国梦,欧洲梦和中国梦》,在他看来,“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社会理想之争不仅没有像一些人以为的那样终结了,相反,似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构思和比较。”
  这样的讨论会进行了几次后,在去年6月,形成了一份报告,可李慎明并不满意。“他希望对‘中国梦’的研究突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梦。”魏南枝说。
  这并非是一份普通意义上的学术报告,而是一个交办课题。所谓交办课题,反映的不是中国社科院研究人员的自发研究取向,而是中央某些部委和高层对现实问题的关注点。交办课题传统在中国社科院由来已久,交办课题多为临时下达,社科院有一笔专项资金用来维护交办课题的运转。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梦”研究的交办方是中央有关部门,具体源于一份报告,大致内容是,一位英国华人提出,应该塑造一个“中国梦”,来激发当地华人努力向上的热情。从中受到启发,该部门希望通过研究并推广“中国梦”概念,来成就吸引更多的海外华裔和海外留学人员参与到中国建设和发展的进程之中。
  这个任务被交办给了中国社科院,由社科院作为智囊团提出应对型对策。据介绍,这项课题经费约为10万元。
  只是如何把“中国梦”阐述得完整、系统和圆满?光有第一阶段的研究报告还不够,李慎明决定引入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几位研究员进入课题组。
  随着研究人员的增多,课题的分量也在不断加重,薄薄的几页报告,已经不能承载其后的各种交锋和讨论。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