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ppluxx.blogbus.com/logs/124783513.html
穿长衫站着喝酒的孔乙己是寒酸,在伦敦买站票看戏却是一种传统。
话说在维多利亚年代,剧院的站票只需一便士,吸引了大量的劳工阶层。当时洗澡和买衣服都属奢侈行为,更别说喷香水;加上有种迷信认为吃大蒜和洋葱可以避邪,剧场里便充满了汗臭、葱蒜和各种无法辨别的恶臭。更糟糕的是,这些底层百姓的卫生观念极差,看到兴起连大小便也在剧场内就地解决,用泥沙埋一下。如果下起雨来,那就太可怕了——要知道,伦敦的下雨天可比大晴天要多得多。
伦敦的剧院把这个传统保留至今,歌剧、芭蕾舞、交响乐等“高雅艺术”的演出都出售站票。5-6镑的站票票价是几百年前的几百倍,但在位列全球十大最昂贵城市的伦敦,这甚至比吃一份Fish and Chips还要便宜。伦敦每年夏季举行的逍遥音乐会(Proms)在皇家艾伯特音乐厅举行,每场音乐会出售多达500张站票。站票不可预订,甚至有观众通宵排队购买站票。
不过,说到站着看戏最经典的地方,还是位于泰晤士河南岸的莎士比亚环球剧院。英国朋友知道我要去环球剧院看戏,马上说:“你要买站票!这是传统!”环球剧场兴建于1599年,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四大剧院之一,莎士比亚的大多数作品都在环球剧场演出,他本人也是剧场的股东之一。1613年,剧院毁于大火,直到1997年才由美国演员兼导演Sam Wannamaker募款重建。重建的剧场从结构到细节设计都严格依从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而且仍然坚持使用橡木,连铆钉也是木头制成。而如今的环球剧院也以上演莎翁作品为主,舞台布景、服装、道具都向17世纪的风格看齐。
在别的剧院看戏只是考站功,环球剧院没这么简单,因为这是个露天剧场。舞台和坐票区的上方都有屋顶,只有中间那一大片站票区无遮无挡。在多雨的伦敦,在露天的剧场买站票得需要多大的勇气!下雨天演出会照常进行,而且为了避免阻挡后排观众的视线,打伞是不允许的。伦敦夏天的太阳也很毒辣,而戴帽子自然也是不允许的。站功了得、不畏日晒雨淋还不够,你还需要高人一等的个头——这一点中国人并不占优势。我去看《亨利八世》时,有幸站得比较靠前,离舞台咫尺之遥,而且刚好处于阴影下,倒是坐票区的观众被阳光刺得要拿小扇子挡脸。只花了5镑便能在最好的位置看一场原汁原味、长达三个小时的莎翁作品,夫复何求?
环球剧院演出季为每年4月到10月,冬天没有演出,否则“复古”设计没有暖气的剧场对观众和演员来说都是考验。
当然,即使是买坐票,票价相比于伦敦的物价来说也是极其低廉的。在大部分剧院,最便宜的坐票只需10镑,去看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我只花了8镑。因此,在伦敦生活是下不起馆子,看得起大戏。在伦敦一年多,我可是过足了戏瘾,从芭蕾舞、现代舞到歌剧、音乐剧,从皇家芭蕾舞团到台湾云门舞集,从皇家歌剧院到皇家艾伯特音乐厅,从几个版本的《天鹅湖》到经典音乐剧《歌剧魅影》……先不说演出的内容有多精彩,演出剧目和团队有多著名,就说剧院吧。演出芭蕾舞的老剧院都非常漂亮,彩绘天花板,天使雕塑看得人眼花缭乱,包厢小而隆重,总是让我感觉恍惚,不知身在何处,今夕何夕。演出现代舞和音乐剧的剧院则往往设计紧凑,让观众即使是坐在“山顶位置”也不会离舞台太远。几年前,著名的音乐剧《猫》演到广州,本想去开开眼界,但一看演出地点是在体育馆,最低票价还要280元,立马死了心。
其实,我原本也不是个铁杆票友,但生活在伦敦,耳濡目染,不会不爱上看戏。搭地铁,长长的手扶梯两边全是演出海报;到市中心逛街,处处可见音乐剧的巨幅灯箱广告;去唐人街,附近遍布出售演出票的票亭;看报纸,天天有专版点评最新演出;上学,学校公告栏常年有过百张演出传单;更不用说我的两个室友,一个读音乐剧,一个读舞台演出管理。一个爱看戏的伦敦,允许臭烘烘的贩夫走卒入场看戏的伦敦,把出售低价站票作为传统的伦敦,不是一日建成的。
(以下为莎士比亚环球剧场《亨利四世》演出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