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4年第10期 > 正文

【中美留学35年】相识·相知·相交——中美留学35年回顾

2014年10月22日  来源:神州学人 
  

1978年12月26日,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在人民大会堂为首批52名公派赴美留学人员送行

文/本刊记者  杨宇  刘晓蕾
  1978年6月23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听取教育部工作汇报时明确指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10个8个。教育部研究一下,花多少钱,值得。今年三四千,明年万把人。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
  自此,中国大规模派遣留学人员的序幕徐徐拉开。
  7月10日凌晨3点,美国白宫的电话骤然响起,卡特总统在睡梦中被惊醒。打来紧急电话的是总统科学顾问普雷斯博士,作为美国工作团团长,他正在中国访问。
  普雷斯说:“我正和邓小平会见,他问了一个我无法回答的问题。他想知道能不能送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
  “当然可以!”卡特总统语气十分肯定。
  普雷斯鼓起勇气:“邓问能不能派5000人?”
  卡特说:“你告诉邓,他可以派10万人。”
  中美双方迅即启动谈判程序!
  John Thomson(唐占),美国前外交官,时任美国驻北京联络处一等秘书,他回忆当年谈判的情景时说:“最早我们第一次开会,先了解一些原则,要互换,要合作,各种领域,那是美国有史以来派出最高级的科技官员。陆续地,从那次会议开始,每个月都达成一个协议。因为我在联络处,就负责协议的协调。那次会议特别重要。”
  经反复磋商,双方在当年10月达成11项口头谅解,明确在1978-1979学年,美方接受中方500-700名学生学者,中方接受美方60名学生学者。
  国家公派的50人名单随之产生,加上北京大学自行选派的2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公派赴美的留学人员一共有52人。
  12月26日上午,受邓小平委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而简短的仪式,为他们送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张恭庆回忆:“方毅同志当时就明确说,你们出去就是搞业务,你们就是把业务学好,这就是你们最大的政治。我听了心里特别踏实,我觉得一定要好好学习,回来报效祖国。”
  副总理亲自为留学人员送行,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是头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当天晚上,中美双方代表到首都机场为他们送行。
  30多个小时后,他们来到了还沉浸在圣诞假日之中的美国。在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他们接受了美国媒体的集体采访。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柳百成是当年52人的领队,他回忆道:“我当时讲的话是: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美国人民也是伟大的人民。我们不远万里来到美国,不仅是为了学习美国的先进科学技术而来,也是为了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而来!”
  从出现在美国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广受美国各界的关注、欢迎和照顾。

1979年1月31日,邓小平在美国白宫与美国总统卡特签订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和文化协定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0多天后,邓小平抵美访问,这些留学人员也出现在欢迎人群中。
  柳百成回忆说:“我们52个人分成两半,一部分去了安德鲁斯空军基地,我有幸是另外一半,在白宫Rose Garden欢迎邓小平夫妇,场面非常热烈,我们热血沸腾。”
  与此同时,美国学生学者来华留学也迅速发展。1979年,中国开始向美国提供来华留学政府奖学金。2月,第一批8名美国留学人员抵达北京。
  当年的“北京8”之一、现任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商学院研究生中心主任的韩诚回忆说:“我下飞机,基本上一句中文都不会。那7位年纪比我大一点,我那时25岁,他们都好像30岁以上,有的中文水平相当高,有几个是跟我差不多。”
  1979年,中国一共接收了56名美国留学人员。
  几十年的封闭,使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多被切断。美国大学和研究机构对国际学生入学所要求的托福和GRE考试,使中国大规模派遣留学人员的计划一时遇到了障碍。
  此时,旅居海外的知名华裔科学家们,主动担起了牵线搭桥的重任。197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发起中美物理学联合招生项目,选拔优秀的中国学生赴美国学习。1981年,美国康乃尔大学吴瑞教授发起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威廉·多林、陈省身、丁肇中等国际知名科学家,随后也纷纷促成了中美化学、数学、高能物理等领域的研究生培养项目。
  中国的出国留学工作就此打开局面,博采众长、派遣留学人员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学者被派往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学习。

“中美留学35年”活动展板    设计/季昕


  中美富布赖特项目是两国政府间最重要的人员交流项目。双方建交后,该项目被纳入《中美两国教育交流合作议定书》,由两国政府联合资助双方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员和在校学生交流。
  35年来,中美两国留学教育持续稳步发展。无论国家公派留学,还是公民自费留学,美国都成为中国人出国留学的第一大目的国。据统计,35年间中国共有146万多名学生学者赴美留学,其中有10.1万人为国家公派,留学身份涵盖了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博士后和访问学者等各个类别。
  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自1996年成立以来,已与85个国家的278所大学和机构签订了284项合作协议,其中与美国16所大学签订了18项协议。2013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共录取19125人,其中赴美留学人员达8518人,占录取总数的44.5%。
  35年间,共有22万多名美国学生来华学习,其中有5716人获得中国政府资助。如今,美国已连续6年成为来华留学第二大生源国。
  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将按照“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方针,使留学人员回到祖国有用武之地,留在国外有报国之门。这为广大留学人员报效祖国打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5年来,广大留学人员,无论回国服务还是为国服务,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留美学人无可争议地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留美回国人员在教育、科技领域取得了骄人成就,涌现出一大批教育家和科学家,白春礼、杨卫、李家洋、谢和平、黄达人、周其凤、闵维方、王生洪、曾益新、赫捷、李培根、陈雨露等人的名字,我们耳熟能详。
  韩启德、周小川、丁石孙、成思危、万鄂湘、张宝文、谢伏瞻等留美人员,回国后陆续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将国外的管理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其作用有目共睹。
  吴敬琏、林毅夫、易纲、胡鞍钢、樊纲等留美人员,将他们所学融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为中国经济和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
  李彦宏、邓中翰、张朝阳这些如今响当当的名字,则与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紧密相连。他们创办的百度、中星微、搜狐等一大批知名高新企业,引领和推动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陈佐湟、谭盾、朗朗、吕思清、潘公凯、陈丹青、叶小刚等留美文化艺术界名流,或奔走于中外之间,或扎根中国,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带到西方,将西方文化艺术融入中国,为中国文化艺术的新发展作出了贡献。
  更直观的证明来自于统计数据。35年间,留美回国人员共有289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有68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中国985高校中,共有21位留美回国人员担任书记和校长;1999年以来,共有489位留美学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2011年以来,共有836位留美人员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
  同样,35年间,众多来华留学的美国学生学者在学成之后,或回美国或去其他国家发展,或留在中国继续自己的人生追求,但他们都因为曾经留学中国而增加机会添加亮点,助他们实现梦想,为美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作用。
  人文交流是国与国关系中极为重要的桥梁和渠道,留学教育是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和桥梁。中美留学教育,为加深彼此了解,消除误解,增进理解,发挥了重要作用。两国留学人员践行和传承中美友好,带动和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互信和友谊,推动、丰富和发展着中美之间的文化交融和人文交流。
  2008年汶川地震后,来自中国四川13所高校的150名学生,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进行了1学年的学习。这段留学时光,不但减轻了他们因震灾所受的影响,而且培养了他们投身灾后重建工作所需的能力。他们带回中国的,不仅有优异的学习成绩,更有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2010年5月,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成立。在机制框架内,中美双方分别提出了“三个一万”项目和“十万强计划”,这是由双方政府主导的最大的互派学生学者项目。
  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中方主席刘延东,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三个一万”项目,即“公派万名学生赴美攻读博士学位”项目、“汉语桥”万人来华研修项目、一万个中美人文交流专项奖学金名额。
  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十万强计划”,即在2010—2014年,美国派遣10万人留学中国。2013年1月,美国成立“十万强基金会”,以推动美国学生留学中国、学习中文。
  中国有句古话:“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只有通过相互交流才能形成共识,只有通过包容互鉴才能更加了解对方,真正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美留学教育交流带动着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这种交流促进了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是中美两国人民深厚友谊的最佳诠释。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内容的不断丰富,将为中美学生交流提供更多机会,两国的双边留学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