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4年第10期 > 正文

【中美留学35年】我的美国梦和中国梦

2014年10月22日  来源:神州学人 
  

文/施一公
  施一公,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学博士。
  从童年起,在我的心目中,“学术”二字便与一个美丽的小镇普林斯顿联系在一起——爱因斯坦在那里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22年的时光,但我从未想到将来有一天我也能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授。1998年我博士后训练结束后,成为了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一名助理教授,并一路晋升,最终成为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全职教授,梦想成真。
  对于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研究使我获得诸多荣誉。我的家人和我一起享受着在“花园之州”——新泽西的生活。我的“美国梦”似乎已经实现。
  然而,在我内心却始终有一个声音在召唤。自1992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人,我不想做一个大洋彼岸的旁观者,我希望成为祖国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我在中国接受了从初级到本科的良好教育,我的成功离不开那些一路支持我的人——我在乡村的伙伴、敬业奉献的恩师、相互关心的邻居、我敬爱的父母和曾经在各种情况下帮助过我的人们,我希望回报他们。
  内心的召唤难以抗拒,2008年初,我辞去了在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职,全职回到清华大学。我的举动震惊了我在美国和中国的同事。我告诉在河南年迈的母亲:您的儿子回来了。我百岁的祖父给我发来一封手写的4页长信,表达了他对于我决心回国的赞许和喜悦。
  过去的6年半时间是我整个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作为一名清华大学的教授,我尽最大努力教导充满创新精神的本科学生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作为一名科学家,我与我的博士生一起致力于结构生物学的前沿研究;作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院长,我招募了80多位优秀的年轻学者来清华开始他们的独立学术生涯;作为一名海归,我引入了基于终身制的人才引进和评价体系,推动了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作为政府顾问,我协助起草了国家“千人计划”草案,以吸引卓有成就的海外优秀学者归国。
  中国与美国有着长久的独特的教育合作关系,这一关系可以追溯到1847年,那时中国第一位赴美留学生容闳到达美国东岸,在耶鲁大学学习。1872年,他帮助首批30名中国幼童赴美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容闳可以说是现代中国留学生之父。
  容闳先生有一个梦想——他希望中国和她的人民和平崛起,走向繁荣。非常可惜的是,他生前未能看到实现这个梦想的一丝曙光。幸运的是,他的梦想被其后一代代中国人所传承。我有与容闳先生一样的梦想,我为了这个梦想赴美深造,又为了这个梦想回到了祖国。与容闳不同的是,我将会看到这个梦想变成现实。
  作为一个出生成长在中国、成年后又在美国生活多年的人,我对中国和美国都有深入了解。我深信,对于如何推动人类未来的发展,两国拥有很多共同理念。更重要的是,中美携手合作可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