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苑·摄影 > 文苑 > 正文

念念荷兰村

2013年03月11日  来源:中新网 
  

搬到新加坡的西海岸以后,慢慢开始习惯新的环境,上下班要走的捷径已探明,邻近的超市与咖啡店在哪里也已知晓。不过,我还是常回到荷兰村。

每周,我大约去一两次,要么下班后坐地铁,要么早上打的过去,带着电脑与书本,边吃早餐边写论文。荷兰村在变化:有些天天经过的商店关了门,另一些店正在装修。最大的变化,则是荷兰村旁边的组屋在拆除,原有的居民已搬入新的楼房,旧房在我刚搬走时已开始拆,现在只剩下两栋而已。

荷兰村主街却跟往常一样。去荷兰村,我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去银行办手续,很重要。或者买面包——这是我的晚饭,常年都在意大利店买,虽然全岛有几个分店,但西海岸附近却没有,只能来这里买。

啊,还有干洗店。西岸购物中心的干洗店又贵,服务又慢;荷兰村那边的老板认识很久,跟我讲华语,所以我的衬衫还是送到他们那里去。要承认,连杂货店我都喜欢去荷兰村熟食中心一旁的那家——西海岸附近的杂货店不少,但质量欠佳,搬家以后买了一堆东西,扫把第二天就掉了柄,令人气恼。

这么一想,有点不好意思,是否太像遗老的样子——连扫帚都是旧的好?但仔细考虑,还是一一有其道理。我这种行为,乍看有点怪,实际上却并不那么难以理解吧。认同,有大至国家认同,有小至地方认同——即我们最熟悉的生活环境。

我平常大半时间流浪在海外,在亚美欧三洲间徘徊,去机场的次数比去购物中心多,生活节奏亦迎接着远在海洋另一面太阳的起落。漂泊日久,可算是半个世界公民,却在新加坡落了点根。

我自己定义的“家”,长期以来便是波那维斯达小区那个楼群间。或许越是游览四海,越需要一个下榻的处所,提供归属感,提供一点温暖与平安?对我来説,这也是认同的一种成分。

对新家临近杂货店的不满,跟认同问题的关系到底多大,我自己也有点怀疑,或许不过是中年人的顽固罢了。情绪、固执、习惯,都混在一起,难以分清。不管到底如何,我还是常常在荷兰村一带出没。从干洗店走到地铁站,便从远处看一眼大牌六号楼,但并未放慢步伐。五年的旧居,也就一闪而过。(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作者:傅朗)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编辑:Crystal 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