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5年第2期 > 正文

【我是一张中国名片】当代留学生的爱国主义

2015年02月13日  来源:神州学人 
  

2008年4月9日在美的留学生、华人华侨欢迎奥运圣火 摄影/新华社记者 安治平

文/蓄发光头

七八年前我第一次出国,上课时作自我介绍,当说道:“I’m from China.”老师很好奇地问了一句:“Which China? The bigger one (mainland) or the smaller one (Taiwan).”记得当时的我被不知道从哪儿钻出来的爱国情怀充满了全身,义愤填膺铿锵有力地说道:“Taiwan is a part of China!”老师耸了耸肩,尴尬地回应了一句:“OK.”他尴尬的表情与心情可想而知。

2年前我再次出国,那次却又走向另一个极端。每天都兴奋而紧张地看着国外网站才有的猛料,不分青红皂白地浏览各式各样的“政治八卦”,甚至在每门课的presentation和论文选题上都尽量选择争议性最大的话题,正所谓“朝着抵抗力最大的路径去走”,还美其名曰是“批判性思维”。说得不好听,那时的我就跟个叛国贼似的。

现在的我三出国门读书,这次终于平淡了许多,少了一些爱恨情仇,多了一份客观包容。时值中共十八大召开,学校这边也组织了不少研究报告会,有一些还是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我往往是唯一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国内的好友经常替我紧张:“他们没有问太尖锐的问题搞得你太尴尬吧?”“你要注意点,不要和他们起冲突了。”听了这些关切的话,我总是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实际上,讨论会上问的问题远远没有他们想象的“犀利”,而我也没有太窘迫或太恼怒。他们更倾向于问我一些和自身看法有关系的问题,例如“很好奇你们在国内的年轻人是怎么看待这次换届带来的变化”,我的回答是:“说实话,我在此之前并不了解中国的政治,我觉得大部分中国年轻人也一样。但是习近平总书记上任后通过改变话语方式、展现个人魅力让我们看出国家领导人更加亲民,政治也更加通俗易懂。”

这个例子反映了两个问题,第一,国外研究中国的学生对中国的了解非常多。在政治学领域,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对东亚这个区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既与它引人入胜的东方传统文化有关,也与现在飞速发展的经济神话相连。在这个领域学习的西方人对中国研究的热爱,往往不亚于许多中国学者。那些顶着个中国名字、开着新浪微博、大谈“户口”和“中国特色”的外国学者比比皆是。他们对中国的研究已经突破了语言的障碍,甚至从二手资料的间接分析跨越到一手资料直接获取,再加上从小培养的收集信息和思辨的能力,对于中国国情信息的收集和理解是相当充分的。

第二个问题,我们对自己国家了解得太少了。我说的当然不是指所有人,现在也出现越来越多关心中国时政的年轻人。大学时期我也认识一些有学识有思想的同学,他们抑或历史功底很扎实,抑或批判思维很敏捷。听他们聊天会觉得非常舒服,因为他们的谈话都是有理有据(尽管不全部基于事实),并且能道出来龙去脉的,而不像很多博客下面的垃圾评论那样毫无逻辑可言。我虽然很少能插上话,可是在一旁听着也不禁感叹:“中国有此类青年,幸也!”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人在中国还属少数。更多的年轻人还不了解咱们中国。我说的是“了解”,而不是“知道”。知道一件事情并不难,尤其是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年轻人了解时事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可是“知道”只能停留在一个报道的表面,无非就是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的小学作文六要素。如果只凭知道了这些就将事情妄加定论,那必然是大大的不妥。

“了解”则不同,它着眼于事件背后更大的历史动因、事件真假和社会影响。乍一眼看这似乎是另一个版本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两者实际是大相径庭。拿本文一开始的那件事举个例子。如果两岸学生都能好好了解两岸的历史,则不会有那么多的隔阂与尴尬。

可是想去做到“了解”的人太少。试想,在我所就读的“国际政治与东亚研究”的班中尚且只有我一个中国大陆学生参加研讨会(而实际上我们班有好几个中国学生),在其他专业欲了解彼此国情的同学之少可见一斑。对于讨论到自己国家的活动都不积极参加,又怎么能希望他们在了解本国事务上有何建树呢?最后就只能随便拉个“爱国”的标语或者“批判”的标签来给自己做挡箭牌。殊不知,有立场并不难,难在有能力去解释并使人信服自己的立场。

“知道”几乎可以通过新闻媒体毫不费力地去获得,但是“了解”是要靠自觉的努力和调查得来的。一件事情究竟是不是像报道中所说的一样发生?如果不同的报道说法不同原因何在?这件事情发生的大背景是什么而导火索又是什么?这件事情对社会有什么影响?它反映了什么问题?如果一个学生不去自觉主动地调查钻研,而是选择快餐式的方法吸收信息和他人的观点,他将很难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要么人云亦云,要么偏执极端。

留学生往往是这个问题最严重的聚集体,因为爱国主义永远可以轻易地在身处异国他乡的人身上得到放大。“爱国”有时候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当留学生在国外得知北京举办奥运会,观看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与国内同步欢庆新春的时候,那种爱国情怀很容易让学子们产生归属感。这种归属感除了会带来思乡之情以外,还常常可以转化成一种积极的能量,如中国学生之间的凝聚力或者学子们奋发学习的动力,让大家激情澎湃血脉贲张。可从另一方面来说,爱国主义如果走入极端,也可能成为一种迷药,我们如此享受它带来的幸福快感,以致于不愿意从中跳出来理性地看待事物。唯有多多了解、多多交流、多多思考,才能培养健康的爱国主义。如果不想让外国人误解中国,最好的方法是先多了解自己的国家,有一个客观理性的看法,用有依有据的理由说服他们,消除误解,而不是随意谩骂。

套用一句俗气的话,“爱,不应该是盲目的。爱一个人,就应该对他好好负责。”爱国同理。留学生,作为中国的一张名片,更应该做好理性爱国的表率。不管是学什么专业的留学生,都很有必要多多了解祖国的国情,正确面对国内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负责任地爱着我们的国家。(本文选自网络,本刊有删改)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