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5年第2期 > 正文

【我是一张中国名片】白乐桑:一位贴着中国标签的法国人

2015年02月13日  来源:神州学人 
  

2012年4月12日,白乐桑(右)访问北京师范大学 图片来源:北京师范大学网站

他是一个地道的法国人,可他周围的朋友都叫他“中国人”。
他于1973-1975年到中国留学,先后在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和北京大学学习。从此,他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十年来孜孜不倦地从事学习和研究汉语和中国文化,在法国从事汉语教学和中法文化交流。他就是现任法国国民教育部汉语总督学、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政府语言文化友谊奖获得者,法国著名汉学家白乐桑先生(Joel Bellassen)。

白乐桑先生对汉语、对中国,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兴趣。1969年入大学选修外语时,他觉得原来选的西班牙语和自己的母语法语没有太大的区别,他要探询一种“遥远”的语种,这可能也和他具有“挑战”的性格有关吧,他毅然改选了汉语。“汉字太神奇了。”他说,“汉字在我的眼里是最美的,我学习汉语,就是希望用汉语这一神奇的领域来检验一下自己的能力,没想到一下子被汉字所吸引,一发不可收。”他回忆说:“你不知道,当我从一份中文报纸上找到刚刚学到的几个汉字时有多么欣喜,因此误了地铁站是常有的事。”

1973年,中国在“文革”尚未结束的情况下,开始重新接受外国留学生,白乐桑作为法国政府派遣的留学生中的一员,获得了来华留学的机会。他对汉语、对中国文化、对中国社会太有兴趣了。不仅在学校、在课堂上努力学习汉语,还利用一切机会提高汉语水平。他曾利用住院疗伤的时间,“死皮赖脸”地与医生、护士,甚至厨师对话,并设法拖延出院的时间。他还坚定地认为,来到中国,就要了解中国社会,接触工人、农民。于是,他和其他法国留学生一起,“软磨硬泡”地要求校方安排他们去工厂、农村实习。绝不是走马观花,而真正是同吃同住同劳动。于是,在四季青公社、在北京内燃机厂,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他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我们和老农一样都睡在炕上,6点钟就起床,不吃早饭先去田里劳动,一直要到8点才能回来吃早饭。”“棒子面粥和法式面包确实有很大不同。”他认为这种“上山下乡”和中国之行,受益非同一般,成为他终生铭记的岁月,也为他后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他对中国这个国家,对中国人民的善良和坚忍不拔,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敬重。

上世纪70年代白乐桑在中国参加下乡活动

回国后,白乐桑潜心研究中国语言文学,成为法国著名的汉学家。从事汉语教学和中法文化交流40多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人,也是汉语国际推广的积极参与者。他先后在法国的中学、大学任教,教授汉语和中国文化,他受聘任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大学的教授、全欧首位汉语教学法博士生导师,是法国汉语教师协会的创始人及会长,先后主编《汉语语法使用说明》、《汉字的表意王国》、《说字解词词典》等专著20余部,他主编的《汉语语言文字启蒙》1989年出版以后,成为法国各校最受欢迎的教材,还发表学术文章70余篇。2006年3月1日被法国教育部任命为首位专职的汉语总督学,负责全法汉语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制定与修改,汉语师资力量的考核和聘用。

现在,他是来往于法国和中国的文化友谊使者,有的年份来中国的次数达七八次。他的中国母校北京语言大学和北京大学,以有他这样的学生感到骄傲。他还是孔子学院总部的常客,曾为中国的汉语志愿者举办出国前的培训讲座。他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的工作也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上,在巴黎语言博览会上,在“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法国赛区中,在法国中文国际班研讨会上,人们都能看见白乐桑忙碌的身影。

根据法国教育部发布的《法国汉语教学发展报告》显示,近年来,法国学习汉语的人数迅速增长,汉语已经从原来外语教学的第9位上升到第5位。目前全法共有28个学区、24所小学、233所初中、360所高中开设汉语课程,建立孔子学院十几所。1994-2007年,仅巴黎学区人数就增长了170%。按照当前的发展速度,10年以后全法汉语学习人数将达16万人。汉语在法国几乎成为一张就业王牌。

白乐桑非常不认同汉语难学的观点。他说:“30多年前,我是法国寂寞的汉语知音,而今,数以万计的法国人学习方块字的热情高涨。而我愿意为他们架设一座通向中华文明的桥梁。”(本文引自《中法建交50年留学人员交流纪念专刊》)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