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华社 孟丽静编制 留学何以引领中国?抛开枯燥的数字和乏味的说教,我们从改革开放以来众多留学标签式人物中挑选了几位,试图从中给出答案。尽管这种挑选可能会挂“一”漏“万”,在他们是否引领了一个时代的问题上尚无结论,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价值观念以及社会价值,都因为留学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逻辑。
摄影/曹喆
引领人物标签之·白春礼 早在1988年白春礼刚刚回国进入中科院化学所进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研究时,《神州学人》即对他进行了报道。“那是在化学所的一间工具房里接受的采访……”白春礼记忆犹新。1994年《神州学人》采写了《原子之恋——白春礼归国6年创业记》,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他回国6年来所做的工作。 2011年,白春礼就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他的前任分别是郭沫若、方毅、卢嘉锡、周光召、路甬祥。“现在,接力棒传到我们手里,我们有责任把这一棒跑好,未来把这一棒传好。”白春礼说。 白春礼在世界科学界享有盛誉。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德国工程院院士、丹麦皇家文理学院外籍院士、印度科学院荣誉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做了这么多国家科学院的院士,尤其是有些有着几百年沉淀的老科学院的院士我觉得好处在于,了解科学院发展的历史、科学精神、著名的科学家学术上的贡献和追求,加强科学院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展沟通的渠道。”白春礼说,“比如,我是俄罗斯科学院的院士,如果我去趟俄罗斯,就感觉和他们的沟通近了许多。” 2012年9月,白春礼在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23届院士大会选举中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在此之前,白春礼已经担任了2届副院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是一个非营利的国际科学组织,目前由92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成员组成。白春礼是第一位中国籍院长,有媒体将之评论为中国“软实力”的胜利。 白春礼是中国纳米研究领域的权威,同时,他也是一位懂人才、聚人才、用人才的科学领袖。从1996年当选中科院副院长以来,白春礼先后参与实施了“百人计划”、“千人计划”,组织了“西部之光”、“东北之春”等人才工程。 有人戏称白春礼是中科院最大的“猎头专家”,他曾是沙特国王科技大学的校长顾问,有一次在去沙特国王科技大学访问的时候见到了该大学聘用的国际著名植物生物学家、美国普渡大学朱健康教授,了解到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也是最年轻的华裔院士,是世界上最好的育种专家。他找到朱健康,恳切地表示,中科院求贤若渴,希望他能够回到国内,在中科院开展研究工作。 白春礼的人格魅力和强烈的信任感打动了朱健康。据悉,当时沙特国王科技大学给朱健康的待遇是70万美元年薪,外加他在美国实验室的运行经费每年200万美元。“我告诉他,我们肯定给不了70万美元的年薪,在收入上要差好多倍。”白春礼说。但是,朱健康仍然决定回国工作。中科院为其量身打造了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在揭牌仪式上,白春礼亲自到场祝贺。 为了网罗更多优秀的人才,白春礼掌舵的中科院出台了各种引才政策。经过20年的探索和发展,截至2013年年底,“百人计划”共引进培养优秀人才2145人,入选时平均年龄约37岁。90%以上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主要来自欧美等科技发达国家,近1/3来自100所世界顶尖大学和59所世界著名科研机构。2014年,中科院制定了《“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将建设国家创新人才高地,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 “要把广大科技人员的所思、所需、所忧,作为我们为大家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的工作就是创造适宜科研人员成长的软环境,让人才自由成长。”白春礼立誓要当好“后勤部长”。 当年的白春礼博士回国研制了国内第一台计算机控制扫描隧道显微镜,为中国在这一领域填补了空白。如今的白春礼院长正在为中国科技创新谋篇布局。2012年年初,白春礼在《中国科学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新科技革命的拂晓》的文章,详细阐述了有关新科技革命的种种判断,掀起了社会上关注新科技革命的热潮。在白春礼的提议和领导下,中科院的200多位专家开展了历时1年多的战略研究。2013年6月20日,中科院发布了“结题报告”——《科技发展新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该战略研究报告综合判断了未来5-10年世界可能发生的22个重大科技事件、我国可能发生的19个重大科技突破,提出我国面向2020年需要加快或加强布局的重大科技问题,为国家重大科技决策提供参考。 白春礼希望一大批中国科学家的名字与新科技革命的丰功伟绩一起载入史册,在新科技革命中创造一个“中国奇迹”!
|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编辑:KY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