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骆清铭 采访整理/本刊记者 王焕现
多年的脑科学科研经历使我懂得,搞脑科学研究,尤其需要大脑清醒。在纷扰中,我会一直思考目标是什么,怎么发展,用什么手段,可以做出更好的成果。我从不抱怨环境、条件、政策问题,而是坦然面对,在现有条件下想办法,创新突破。2000年,我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为我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鼓励我在脑科学广袤的领域中自由探索,让我更有机会和条件从事“感兴趣的”科学研究了。梳理和回望过去的十几年,我所取得的些许成绩离不开当时“杰青”对我最初的资助和支持。
瞄准国际水平创新
多年来,我一直从事信息光电子学与生物医学交叉的新兴学科——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具体研究方向是,面向神经科学和免疫科学研究和应用中的重大需求,发展光学成像新技术和新方法。1997年2月从美国回国后,我创建课题组,白手起家,在各级领导和同行的支持下,取得的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Science、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等期刊,部分专利成果也正在临床前期试用。
经过“八年抗战”,我和我的课题组建立了对全脑结构的高分辨光学成像新技术新方法,获得了完整鼠脑的亚微米级三维结构图谱。这项成果解决了高分辨快速切削及同步光学成像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Science在发表这项成果时配发评论说:“来自中国的研究团队竭尽全力地创造出了迄今为止最精细的小鼠全脑神经元三维连接图谱,虽然近期另外几家单位也做了类似的工作,但都没有达到中国研究成果的精细程度。”
也许是因为我们的成果还算有些分量,我们也遭遇了一次被抢“红包”的事件。成果在Science网络版发表阶段,有人转发了美国某网站上的一篇文章,并认为我们抄袭了美国人的成果。Science很快又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还是肯定了我们的创新并正式发表了我们的成果。后来,这一成果入选该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时至今日,3年过去了,该系统还是国际上唯一能够在亚微米分辨率水平获得完整鼠脑三维精细信息的装置。去年的Nature Methods发表的论文中评价我们“首次展示了鼠脑内每根神经轴突的长距离追踪”。
这段经历,也让我体会了中国总体科研环境不断理性发展的过程。从一开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就肯定了我们的研究方向,并给予有力支持。记得我们申请项目的时候,只有原始研究数据没有相关文章,基金委根据专家评审意见,通过答辩等会议评审程序资助了170万元的仪器项目基金。2008年该项目中期检查时还是没有文章发表出来,但基金委组织的专家根据我们的阶段性实验数据,仍给了我们研究进展“优秀”的评价。基金委及时支持了这个创新性想法,也营造了良好的宽松研究环境。
当然,只有外部支撑不够,我们还必须有内功。1997年起步时,我们团队只有3位老师。要做开创性的工作,必须选择坚持和默默牺牲奉献。比如,因为多年发表不了文章影响到评职称,从而影响到待遇。再比如没有时间顾家,只好把孩子带到实验室,于是一家人从早到晚在学校吃食堂,实验室成了孩子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