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4年第5期 > 正文

陈鹏:在科研世界中我行我素

2014年05月12日  来源:神州学人 
  

口述/陈鹏  采访整理/本刊记者  王文乐


  我出生于1979年,相比同龄人可能相对幸运一些。在留学回国3年之后,我于2012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目前化学领域还没有80后获得“杰青”的资助,因此,我暂时是化学领域最年轻的“杰青”获得者之一。
  2009年,我从美国留学回国,回到了我的母校北京大学,在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建立了化学生物学实验室,发展基于蛋白质的新型化学生物学技术平台,并基于此深入研究病原菌和宿主细胞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础科学问题。
  我的课题组希望突破的方向是实现在特异活细胞环境里激活特定的蛋白质。这种调控根据蛋白质目标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应用。在实际应用当中,如果激活的是细胞的保护性蛋白质可能就会实现细胞不受细菌、病毒的侵染;如果激活的是某种具有调控功能的蛋白质就可以保护细胞不至于变成癌细胞。在基础研究领域,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2014年3月16日,我的课题组在Nature Chemistry杂志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首次利用小分子钯催化剂激活了活细胞内的特定蛋白质。我们将基于钯催化剂的“脱保护反应”与非天然氨基酸定点插入技术相结合,通过优化生物相容的小分子钯催化剂和化学保护基团,成功发展了一种活细胞内的普适性蛋白质激活技术。
  这是一项具有高风险的研究工作,因为钯催化剂具有毒性,一般利用钯催化剂都是在试管和烧瓶里,极少在以细胞为载体的实验中利用钯催化剂。我之前也做过一些类似的实验,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思路,可是风险很高。面对如此高风险的科研思路,我也曾经顾虑重重。当时如果没有获得“杰青”的支持,我也许不会去尝试这种高风险的项目。但是在“杰青”的支持下,我集中精力,义无反顾地开始了在活细胞内利用钯催化剂进行蛋白质反应的研究。
  我的课题组通过1年多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比我们原先设想更大的收获。我们利用钯催化剂成功实现了蛋白质的偶联反应,在2013年年初将成果发表在化学领域最好的杂志之一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最近的引用率在不断提高。做完偶联反应之后,我们前不久又成功实现了上文所说的钯催化下的蛋白质脱除反应,该成果在评审过程中获得了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
  不到2年时间里,我的课题组就沿着这个原来我觉得具有很高风险的科研思路上取得了研究成果,而这两个研究成果正是“杰青”资助我在科研领域自由地开展研究带来的最好的回报。
  可以说,“杰青”为科研工作者的学术自由提供了保障。因为它是一个人才基金,而不是纯粹资助某个研究课题的基金。“杰青”为学术自由提供了保障,获得者可以自由从事自己所希望的学术研究,不会因为研究内容偏门而被否决。获得“杰青”的资助后,我和我的团队可以更自由地进行学术研究,我可以潜心地对一些挑战性更强、更前沿的方向进行研究。
  获得“杰青”的资助也是对青年人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认可,证明获得者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可以自由地发展,这也是我追求的目标——在学术领域里我行我素地从事研究。我希望能够有一个自由的环境,没有羁绊,通过自由的发展和发挥创造力,想前人之未想、做前人之未做的事情,尤其是在基础研究领域,自由性非常重要。
  要获得“杰青”带来的学术自由性并不容易,因为申请“杰青”对年轻人来说确实是巨大的挑战。主要挑战在于,我们在申请或者是在评审答辩过程当中总要不断思考,我过去所做的研究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相比,有哪些是独立完成的且具有创新性的成果?这一标准对于很多科研工作者来说非常有难度。因为做科研的过程中,研究成果能够实现创新性和独立性兼具的并不多,这也是我在“杰青”项目的申请和评审答辩过程中,感受到的最大的挑战。我们学校和学院都非常重视“杰青”这个品牌,为此,学院专门组织了教授专家进行模拟答辩,帮助申请者提炼和考核研究项目的创新性和独立性。我也把申请“杰青”的过程当做一次科学训练,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所以当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评审之后,我感觉今后做科研会更加专业,更加注重创新性和独立性的内容,对今后科研项目的选择也有了更高的判断标准。
  现在我的“杰青”项目还在执行过程当中,我已经感觉到,获得“杰青”的资助对科研工作者科研学术生涯的巨大影响。这是一个让科技工作者一生受益的项目,通过“杰青”的长期稳定支持,能大大增强科技工作者独立创新的愿望和能力。
  我想之所以我能获得“杰青”的资助,更高的层面上应该归功于我国大力发展交叉学科的整体规划。化学生物学是新兴的研究领域,符合国家科技发展的方向,这种交叉领域的研究受到科技界的广泛重视。我国在化学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因此国家也在下大力气推进这种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
  目前,我们这个学科和研究领域仍然在稳步的建立和发展当中,由于是一个新的学科,所以没有一个特别固定的形式,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也比较自由,同时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自己也在磨合。我很幸运,能够伴随着国家学科的发展而一起成长。


  陈鹏,2012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07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化学生物学系副主任,合成与功能生物分子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PI。近5年共以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5篇,作为主编之一编写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科学前沿丛书》之《化学生物学学科前沿与展望》一书,并组织了多次化学生物学领域的专题会议。目前担任Science出版集团Scientific Reports杂志的编委。曾获Elizabeth Norton研究奖、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等荣誉。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