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4年第5期 > 正文

刘加平:“倒贴钱”的生态民居建造者

2014年05月12日  来源:神州学人 
  

文/本刊记者  王芳


从物理学到建筑物理学

1978年10月,刘加平来到西北大学物理系半导体物理专业学习。刚刚结束了3年半的军旅生活,来到学术的殿堂,充满了幸福的感觉:大教室、小课堂,图书阅览室、期刊资料室,大教授讲课、助教给予辅导,漂亮的田径场、完善的体育馆,不需要工作、只要求好好学习,享受国家助学金、吃饭穿衣不再愁。回想当时,他觉得唯一应该做的,就是做个好学生。
  1982年夏天,刘加平从西北大学物理系毕业被分配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开始接触建筑物理学。当时他并不大了解建筑物理这个专业,直到1984年上了该专业的研究生才真正入门。
  物理学与建筑物理学,从字面意义上二者似乎很接近,实则相差甚远。这对于综合大学理科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初期介入时,是不得要领的。做个不很恰当的比喻:如果将科学研究工作看作是手榴弹投掷比赛的话,物理学的基础科学研究很像手榴弹的“投远”比赛,谁投的远,谁就是领先者;而工科研究则类似于手榴弹的“投准”比赛,谁能投掷到指定的目标,谁才是成功者。
  因为有着物理学的专业背景,凡事刨根问底的思维方式让刘加平开始不满足于老师要求的死记硬背,自己搞起了钻研。在没课题之前那些年,他将建筑物理学科的重要命题研究了一个遍。许多概念得以明晰,建筑学的边界到底在哪里,什么东西是外围的,什么是核心的,他都搞了一遍。
  当别的建筑师将建造玻璃幕墙、灯火辉煌的城市地标大厦作为毕生的职业追求时,那些随意散落、千篇一律的简易砖混结构的小平房,相比传统民居,它们不仅毫无特色,而且舒适性和安全性差,更为严峻的是能耗巨大。农民该住什么样的房子?显然,原有的传统民居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但要“拷贝”高耗能、高污染为特征的城市居民建筑模式,可以想象,当8亿农民的居住水准达到现在城市的平均水平时,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怎样的压力。
  建绿色生态民居!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建筑热工与建筑节能研究领域的专家,刘加平和他的团队把目光投向了西部广袤大地,瞄准国际建筑界前沿,让科研成果为老百姓排难解忧,让父老乡亲在新农村建设大潮中安居乐业。1992年,凭借乡村建筑的太阳能利用,刘加平第一次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功。从此之后,稳定的科研方向得到国家课题的支持,西部生态民居的实践之路也愈加明晰。
  从业近30年,刘加平主持完成的西部典型低能耗建筑创作设计和工程示范超过100万平方米。其中,黄土高原窑洞民居建筑、长江上游生土民居建筑、西北荒漠区民居建筑、四川灾区民居建筑等4种典型低能耗建筑的建筑节能率超过75%,每年直接节约能耗约5500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000吨,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道路。
  2011年,因在建筑热工与建筑节能研究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刘加平当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在获知自己当选院士的第二天,他还像往常一样来到办公室,继续民居领域的研究。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