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4年第5期 > 正文

【“杰青”20年】金岩:科研造就未来 坚持就是力量

2014年05月12日  来源:神州学人 
  

文/金岩
  我在大学时代主修的是口腔医学,做科研的过程就像爬坡,一直是向上走,而且走得不容易。在我读研究生时开始接触组织再生这一领域,在今后的许多年中,我不仅在本专业口腔医学的研究上进行了突破,而且也在组织工程再生领域——组织工程人工皮肤,进行着探索与研究,这一研究曾经饱受质疑,大家都不相信一个学口腔专业的学者能够研发出人造皮肤,早期没有自己的专业团队,也没有合适的实验室,在当时艰苦的科研环境下,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2007年拿到了组织工程皮肤的注册证。也就是在同年,我荣获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我相信,“杰青”不仅是给予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强有力的科研经费的支持,更是对他们在既往科研工作付出、努力与收获的认可、肯定和激励。
  回顾组织工程皮肤研究的历程,不仅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也更能坚定我今后长远的科学研究道路。
  1999年,我在国内较早地建立了“发育和组织修复实验室”,把目标定在了应用研究。经过广泛论证,决定把研究的突破口选择在“人造皮肤”上。从此,带着我的研究团队走上了一条科学的漫漫征程。皮肤是覆盖和保护体表的重要组织器官,常常由于烧伤、炎症等因素而遭受损伤,尤其是在战争和突发灾害时最先也最易受到创伤。目前,我国每年因烧伤、溃疡等因素带来皮肤缺损患者1000万人,其中需进行皮肤移植治疗的在320万人次以上。用传统的外科皮肤移植治疗存在着自体皮肤来源不足、增加患者痛苦、大面积损伤无法医治等问题,基于此,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可直接应用的皮肤替代物。
  上世纪80年代,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利用组织工程技术生成一定形态和功能并具有生命力的活体组织器官在理论上得以实现,欧美等发达国家率先开展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我与我的团队启动研究工作时,基本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一间小实验室,几个技术人员,最关键的细胞培养箱只有一台,缺乏其他基本的实验设备。由于当时国内组织工程研究尚未起步,又没有相关基础研究作支撑,科研经费短期也难以申请到。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我带领团队经过2年多的科技攻关,成功地研制出具有表皮组织和结缔组织的皮肤。这个皮肤产生的过程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在器皿中“种皮肤”。动物实验的成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2001年,新华社、《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科技日报》、《健康报》等多家媒体都曾重点报道,我的团队随之也成了组织工程领域关注的焦点。
  在动物实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2002年第四军医大学又组建了组织工程研发中心。通过努力,我们制定了国内第一个《组织工程皮肤标准》,并推动我国逐步开展了组织工程产品的审批程序,并出台了相关的管理办法。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国内组织工程领域首个临床批文。经过对患者至少半年时间的跟踪调查,没有发现术后复发、免疫排斥等现象。在研制组织工程皮肤的过程中获得了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组织器官工程”的大力支持,并且获得了企业的投资,这些都极大地加速了项目的进度和产业化的实现。这项研究成果还作为子项目获得了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与此同时,我们的基础研究也不断取得突破,同时也建立了高效的、有竞争力的基础研究团队。在牙齿、神经与皮肤等组织器官的发育与再生方面开展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上发表了系列的SCI收录文章。也正是因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两方面的收获,在2007年,我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在国内“杰青”仍然是目前含金量最高的科研资助项目之一,经费不一定最高,但水准是最高的,它是青年科学家从事科学的标杆。获得“杰青”是我科研道路上的一个重大的里程碑,不仅让我看到了更多优秀的青年科学家的成绩,而且,也有了更大的动力和压力。正是因为“杰青”,使我坚定了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两条腿走路”的决心与信心。
  在“杰青”的支持下,我们对组织器官的发育与再生的机理做了深入的研究,这些更加夯实了我们应用研究的基础。并且促进了我们在基础研究上更上一层楼。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获得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现在依然清晰记得2010年获得“973”计划干细胞项目首席科学家时的情景,从年初开始历时半年的筹备工作,最终在年底通过审核申请成功。这背后,有着整个团队日夜奋战、艰苦努力的辛劳,也有着国家对基础研究不断重视与扶持的力度。这个项目按照研究计划,围绕骨衰老与再生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阐明干细胞在骨发育与再生中的作用及相关的调控机制,明确骨增龄、衰老过程中相关干细胞的变化特征及其调控机制,明确干细胞在成骨—破骨平衡中的作用,阐明干细胞功能异常导致骨质疏松发病的分子机制,建立相应的治疗骨质疏松和促进骨再生的新策略。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搭建骨衰老和再生研究平台,培养和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研究人才队伍,使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能够成为“973”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并主持“863”计划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国家级重大项目,这些都说明我们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所具备的能力和水平。
  经过不懈的努力,在应用研究领域,我们进而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研制成功并完成了国际上第一个组织工程角膜的临床试验,并继续开发再生医学领域的系列产品。更重要的是,我们建立了一支优秀的产业化团队,打造了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平台。为了更好地组织和整合国内外组织过程与再生医学领域的科研与产业化力量,2012年我们牵头成立了组织过程与再生医学协同创新中心,这将会更有力地推进我国这个领域的发展。
  我取得的这些成绩不仅是自身及团队努力付出的结果,同时也是国家对我们科研工作者大力扶持的结果。
  结合多年的科研经历和思索,谈谈我的科研感悟。
  首先,要有强大的学习力,我们本来就是在锲而不舍的学习中成长,不仅要刻苦还要会学习;其次,搞科研既要有创新精神,也要做到会创新。对于科研创新,就是要勇于面对挫折,科研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过程,需要探索前进;还有就是坚持。无论何时、何种条件、何种环境,只有坚持才能够取得成功。


  金岩,2007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第四军医大学组织工程研发中心主任。2009年被评为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2011年成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2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选,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发表了SCI收录文章120余篇,主编专著5部,参编10余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3项。现担任中国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常务理事,国际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协会亚太区理事,《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副主编、《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副总编、《口腔生物医学杂志》副总编,分别为Tissue Engineering、Oral Diseases、Chin J Dent Res、Bone Research、Int J Oral Sci、Burn & Trauma等杂志编委。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