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苑·摄影 > 文苑 > 正文

洋人也爱过春节

2011年02月11日  来源:中新网 
  

从家乡来到异乡,一头栽进洋人的世界。我想,洋同事一定视我这个唯一的华人为异类;我也默默地观察周遭异国人士的行止。

他们天天吃冷色拉,捧着一大盘青菜叶、菠菜、洋葱、甜豆荚、马铃薯,唉,不炒不煮,起码也得腌一腌啊!一大早就生冷不忌,怎么行呢?这是我的想法。

“牛奶先微波才喝啊?热牛奶好喝吗?”他们看我也的确与众不同。

他们用钦羡的眼神看我,能用筷子夹起花生米粒往嘴里送。他们以叉子挑挖起盘中面条,在面条尚未滑落前,赶紧旋转叉柄,将之卷于叉枒的干面,急急送入口。“为什么不用固定的四根叉枒插面,用圆滚滑溜的两枝细棍吃面。不是很费劲吗?”我真想回说,“用筷子,中国功夫嘛!”

一般说来,中国人比较严肃;洋人说话直接,思维活泼有创意。

六年前的中国春节,洋同事们给了我一个“惊喜派对”(Surprise Party)。这个茶会,让我意外地大吃惊,也体会到这是美国文化,而原来我一直是在他们温馨的关注里。别看平时工作紧凑、各忙各的、进进出出;搞怪搞笑起来,个个都是高手。

讲西班牙语的阿伊妲,年轻窈窕,天生红发,皮肤皙白,轮廓分明,她爱跳阿根廷热舞,更爱那挥摆双手、扭腰弄臀的玛格蕾那舞,是位热力四射的时尚女郎。当天,我不知情,推门步入中型会议室,打开灯光,全室立即爆出欢呼:“新年快乐!”阿伊妲穿着一袭开叉及膝的红旗袍,旗袍缎面挑金丝线,绣有飞龙彩凤与祥云。她颔首低眉,伫立场中央,一把折扇半遮面。宛若一幅温柔、委婉、优雅而古典的仕女图。这当然是中国风的加持,却是“笑果”十足。

非洲裔的马若琳,身高一米七四,鲜红亮丽的中式对襟夹袄,与她平日衣着款式大异其趣;别致的凤仙领,马若琳让它敞开着,露出非裔人特有的长颈粗项;健美丰胸,圆圆满满,衬映那夹袄上的粉白寒梅、鲜艳牡丹,凸显了包也包不住的浓浓喜庆。东方年节的风景,立即映现在面前。

计算机工程师杰弗里,从夹克口袋掏出玻璃鼻烟壶:“这是什么东西?用鼻抽烟?图是怎么画上去的?”大家轮流把玩这奇特的珍品,赞叹中国艺术之精美。

芭芭拉舒展立轴字画。有竹丛、古琴、明月;题词:“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她说,路过曼哈顿第六大道十八街画室,看到这件字画,似乎意境很美,非常喜欢,就买下。“请你解释给我们听,这人在想什么?”我说:“他正在享受孤独。”“哦!孤独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也喜欢孤独。”芭芭拉是老板唐诺的秘书。这字画,现在就挂在她的一人办公室,陪伴着她。

老板唐诺?泰德,出生于爱达荷州,自幼在马铃薯农场追逐火鸡和野山鸡。他说:“中国以十二种动物做为年的代表。今年是鸡年。我愿意和大家分享鸡的故事。鸡,知进知退。像极了中国人品德特性──懂得谦让。看过斗鸡吗?鸡一定先退一两步,然后审时度势,决定力道与方向,再行进攻。”他又说:“猛狮、野豹,只凭身粗力大,鲁莽前冲,不计后果。中国人是三思而后行。”

“谢谢!谢谢!”我拱手作揖。他们有样学样地拱手,大家和乐融融,融在中国文化里。

为了让孩子学习中文,把一对双胞胎送进公立双语小学的珊卓拉,从中国城买来有如端午节香袋的吊饰,红绳打个吉祥结,两颗薏米大的琉璃珠,下方则是两只晶亮耀眼,如矮扁茶壶状的红柿子。象征着“事事如意”。

莫妮卡和我同一天到职,“我是八分之一中国人。”第一天她就轻轻对我说。

这天,她讲述她所知道的中国风俗。

“我的曾祖母是中国人,照其家乡习俗,夫妇要同浴。家里有个大木桶,每次我回圭亚纳的老家,总要在老木桶里泡澡,那感觉跟在白瓷缸淋浴大不相同。从小就听奶奶说,中国夫妇相爱相敬,是因为一起洗澡。奶奶还说,有一次,爸妈吵嘴,一整天,两人都不开口。到了洗澡时间,爸爸放热水进木桶,两人一起洗澡,第二天见他俩有说有笑。”

听了莫妮卡一席话,我想,大概是中国少数民族的风俗吧!好像傜族有此生活习惯。透过红酒、果汁与可口甜点的催化,大伙儿话更多了。莫妮卡的木桶故事还未完呢,“家里那木桶虽已陈旧,家人还是喜欢它。有一次,大概是用力过猛,喀嚓一声,木澡盆断了箍,散裂开来,洗澡水淌了一地。还好,从事木工的祖父,换了铁箍,把它重新组装,还它原来面貌。八十九岁的曾祖父抚摸着木盆,喃喃自语道:咱家唯一的中国宝贝!”

唐诺轻松地走入一群谈话圈,他说:“我的主意没错吧!想将她拉进我们的池塘里,我们必须先跳下去。”他们所说的“她”就是我。其实,我早已在这个大熔炉里啦!

门外,天已黑,冷风迎扑而来;但我心中充满温暖。朗朗的欢笑,依然在耳际回荡,那笑声与暖意,伴着寒夜街灯,留下一个难忘的异国中国春节。(摘自美国《世界日报》 寄自纽约)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编辑:Crystal 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