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杨宇
公益,简单说就是做对大家都有益的事情,为公众利益服务。卓高生的《公益精神概念辨析》中指出,公益精神就是公益主体基于一定的关怀和利他意识而面向特定社会群体,或人类发展共同关注问题的行为的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公益主体以非政府形式进行的,具有非营利性、非强制性、救助性和社会性的一切公益活动,是社会公意的一种良性反馈和积极作为。
中国自古就有“扶危济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在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中,也蕴含着公益理念。
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仁”。“仁”体现多方面的伦理道德价值,但它有一个核心,就是“爱人”。孔子说:“仁者,爱人。”在孔子看来,“爱人”是“仁”的基本出发点。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说,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善性,“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又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就是指人类情感中的同情心、怜悯心和爱心。这与西方思想家强调的“慈善”的含义是一致的。休谟的《人性论》一书中指出:“慈善是对于所爱的人的幸福的一种欲望和对他的苦难的一种厌恶,”“怜悯与慈善关联,慈善借一种自然的和原始的性质与爱发生联系。”
当今,在西方发达国家,公益氛围浓厚,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地良好的社会教育水平,人口素质普遍较高。
在这种公益氛围的耳濡目染下,许多身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都热衷于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当然,每个人参加公益活动的初衷都不尽相同,有的人可能是为了丰富海外生活,更好地与当地居民交流,所以走出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而报名做义工;有的人可能是为了回报当地社会,或是有感于当地民众的帮助和关心,从而产生了感恩和回馈之心;还有的是出于对需要帮助的人的仁爱之心,以集体或个人为单位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如为国内母校捐赠外文原版书籍,帮助国外受灾民众进行灾后清理等。
尽管初衷不同,但公益活动给他们都带来了很多收获,很多中国留学生通过从事公益活动获得了心灵上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提升了人生境界,并且扩大了社交范围,提高了自身的活动能力和交流技能,从而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公益更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轨迹,他们刚刚开启自己的海外求学之旅便开始参与公益活动,而后,又把公益作为自己的人生事业。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因参与公益而形成的良性价值观。
当前,公益活动日益成为全球主流“时尚”趋势,中国留学生的公益行为,有利于他们融入当地主流社会。而作为一个群体,中国留学生在海外从事公益活动,更有助于树立中国人的全新形象,有利于向世界传递中国“80后”、“90后”青年的全新风采。
公益精神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留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培养自己的公益意识,就是学着对社会和他人负责。
公益精神是一种团结互助意识,留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不仅帮助了别人,而且能够从中体会到团结的力量,在互帮互助中感受到温暖和快乐。
公益精神是一种参与精神,留学生虽然孤身在异乡求学,但他们同样处在一个相互依赖、相互构成的社会关系中,通过参与公益活动,投身公共生活,留学生可以感受到归属感和成就感。
公益精神还是一种文化精神,留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而且他们作为中西方交流的“民间使者”,兼受两种文化的熏陶,可以更好地促进中西方公益思想的交流,从而丰富公益精神的文化内涵。
其实近些年来,中国留学生的公益形象并不陌生。大到以团体名义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小到以个人身份担任义工志愿者,他们的公益身影无处不在。公益无分大小,不在于能够影响多少人,重要的是能够有多彻底地改变人。以爱改变自己,改变身边的人,改变这个社会。
留学,让我们从公益开始。(封面、题图设计/季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