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苑·摄影 > 文苑 > 正文

英伦随笔:鳝鱼冻与“京片子”

2012年07月26日  来源:互联网 
  

青砖灰瓦、茶馆胡同,在外国人看来,老北京的文化确实有神韵。但是,想把京片子的儿化音模仿到家,可就是比登天还难了。

伦敦,也有老伦敦的文化和方言。

奥运会即将在老伦敦人的一亩三分地举行,东道主也想趁机给传统文化造势。

肉饼土豆泥

TowerHamlets是伦敦最穷的城区之一。由于主办奥运,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心。19日,地方政府请国内外大批记者到一间传统的英式酒吧来体验老伦敦文化。

特色小吃肉饼土豆泥、鳝鱼冻被端上了木制吧台;操着一口“考克尼”方言的“另类王室”前来助兴。

“另类王室”成员之一约翰·斯科特兴高采烈地告诉记者,奥运一来,“蜜蜂蜂蜜beesandhoney齐进门”!

这个另类王室是怎么回事?奥运和蜂蜜什么关系?

公鸡下的蛋?

走出奥林匹克公园,拐个弯儿没多远,就会进入另外一个伦敦。太空时代般的新建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老式的维多利亚式排房。这就是在伦敦东区EastEnd老伦敦人“考克尼”(Cockneys)的老家。

根据原始定义,考克尼人指的是出生时能听到圣玛丽-勒-波教堂钟声的人。这座教堂位于中世纪时伦敦的心腹。现在,考克尼还用来泛指土生土长的工人阶级东伦敦人。

美联社援引伦敦大学语言学者福克斯(SueFox)解释说,考克尼一词来源于中世纪英语中“公鸡下的蛋”(cock’segg)一词,指个头小、形状怪的东西,后来被引申指下九流、或者不入主流的人。

老北京说的是北京味儿的普通话,考克尼人说的是伦敦腔的土英语,异曲同工,其实都是“京片子”。听惯了字正腔圆的BBC,初来伦敦的外国人听到考克尼难免昏头昏脑。就连英国人的表兄弟美国人都一头雾水。

其实,记住考克尼英语的几个特点,也就不难懂了。

考克尼一张口,一是元音无限拉长,二是吞音没商量,第三,就是爱用谐音俚语了。比如,前面说到的蜂蜜honey和钱money谐音。据说,最开始,小贩们为了蒙骗顾客、糊弄警察,才用谐音字掩盖本意。

考克尼的另类王室叫“珍珠国王与王后”。这是小商贩互助慈善组织的头面人物,启源于150年前。他们以身穿镶满了珍珠色纽扣的黑色衣衫著称,是考克尼文化的一个典型象征。

肉饼土豆泥、鳝鱼冻既便宜、又有营养,深受劳苦大众的欢迎。特别是肉饼(Pie),上班带一个,既能当饭、又能当菜。

文化马赛克

在东伦敦这个紧密团结的社区,考克尼文化代代相传。但是,二战期间,东伦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战争中大片房屋被炸毁,大批东伦敦人丧生,战后许多东伦敦人搬到郊区去住。

由于紧邻泰晤士河的码头,东伦敦一直就是吸引外地人的磁石。现在在这里居住的,是来自英国以及世界各地的新移民、伦敦漂。

今天的东伦敦是一个真正的“文化马赛克”。传统的英式酒吧和孟加拉咖喱馆、时尚画廊与水果菜摊儿、一身热装的潮女和一袭黑袍的穆斯林成了邻居。金融城和“金丝雀码头”商业区近在咫尺之遥,东伦敦也招徕一批弄潮儿。

东伦敦变了。老考克尼们也和其他大都市的土著一样爱发牢骚,什么邻里老死不相往来了、外来人不懂规矩了等等。他们担心,自己的风俗、文化也将逐渐被吞没。

濒危动物?

而真正意义上的考克尼人也正在逐渐成为“濒危动物”。

1851年时,东伦敦、北伦敦、甚至泰晤士河南能听到圣玛丽-勒-波教堂的钟声,不久前,研究人员发现,现在,这个范围已经缩小到金融城和附近的Shoreditch两个地区。

研究人员说,今后可能永远都不会有货真价实的考克尼人了。因为,能听到教堂钟声的地区之内的医院都没有妇产科!加上民宅很少,在家生孩子的产妇寥寥无几。

两年前,由“经济社会研究委员会”赞助的研究发现,考克尼方言“将在30之内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多文化伦敦英语”。

兰卡斯特大学的社会语言学家克斯韦尔(PKerswill)教授说,由考克尼、孟加拉、西印度口音汇合而成的多元文化混合语将取代考克尼。

与时俱进

福克斯认为,保存传统方言如同“抽刀断水”,根本不可能。语言总是在演变。

但是,我们仍然不能断言,考克尼文化就要成为历史。

考克尼人以顽强、坚韧为荣。二战中德国人投下的炸弹一大半儿都落在了东伦敦,东伦敦人从战火中重生,成了二战中的英国顽强不屈精神的象征。

而考克尼方言也在获得新的生命力。现在,布利特妮(BritneySpears)成了啤酒beer的新代名;咖喱则成了Ruby(RubyMurray,1950年代的歌星)、甚至Andy(网球明星AndyMurray)!

奥运会期间,五湖四海的游客将聚集东伦敦,又会有多少人品尝一碗小吃鳝鱼冻、学上一句伦敦“京片子”,带走一点点回忆呢?

(苏平,2012年7月24日,伦敦)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编辑:Crystal 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