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的时候,英文课其中的一个作业就是阅读简装本的《双城记》。这是狄更斯后期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讲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发生的故事(1775-1789)。该书描述了法国贵族丑陋、荒唐、残忍的行为,低层人士的正义和不正义的反抗,这一切又以一个爱情故事做主线。结果当思想狭隘的法国革命者想把善良的、与贵族划清界限的法国贵族后代送上断头台的时候,这个贵族却被一个暗恋自己妻子的无辜英国男人卡尔登代替去死了。 在中国的著名爱情故事中,我好像还没读过一个情人去代替情敌赴死的情节。不知道是否存在这样的故事?记得当年看到这个结局的时候,心里难过得几天不开胃。常常在问:到底爱情是什么?情为何物?竟要以死相许?……而且卡尔登的爱情还不算是正经的爱情,只是暗恋,充其量也是令人所鄙视的“婚外恋”而已。 对我来说,《双城记》这个故事能够呼唤起我少年时代许多美好的往事回想。而今则搜寻记忆之河,看看是否也曾经有一些可以称作:演绎“香港-巴黎双城记”的故事——就别奢望那些“经天地,泣鬼神,倾国倾城”之类的形容词啦。 巴黎在香港人的眼中是艺术、音乐、时尚、美酒、奢侈品……的天堂,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高贵的印象,人们都是想去巴黎走一遭的。 而香港在巴黎人眼中,则是充满了异国情调的老牌殖民地、购物天堂,但他们也常常被那浓密的“水泥森林”吓得怕怕—— 有人会问:“住在那么高的楼上,不害怕吗?不头晕吗?” 还问:“如果电梯坏了,或者停电了,怎么爬那么高的楼啊?” 又问:“如果从超级市场购物回来,赶上停电了,怎么把重东西搬上去啊?”……大多数人怕的是香港的高度和和密集密集。 另一方面,香港人的自信心是比较强的,他们常常会自认为香港的国际地位很重要,并对此感到自豪,同时也会隐隐约约的在下意识里认为外国人也会觉得香港很重要…… 但我来到法国之后,就慢慢的发现,除了政府级别的在殖民地搜刮钱财的政策、和一些研究亚洲或者在工作中和亚洲有联系的人,一般的西方人把香港常常当作是一个可以去度假购物的地方而已,也常常是进出中国内地的门户。在日常法文用语里,人们常常说到:colonie de vacances这个词组,就是指一群人一起去一个地方临时聚居,即度假的意思。中文可以被幽默地翻译为“度假地带”。 至于香港的政治,社会、历史……等等的情况,他们并非十分关心。当我明白这层意思的时候,心里不免感到失望。 当然有教养的法国人是很懂得给人以“体面的感觉”的。如果你直接问某一个人是否关心世界的某地、某事的时候,就算他什么都不懂,他也会侃一些话出来,不会使大家的交谈有一丝的尴尬。 当今世界可以算是太平盛世了,所以,像狄更斯的《双城记》里那样苦难的故事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了。现代人演绎的现代版“双城记的故事”则轻松愉快很多。 一般来说,法国人到香港发展的,都是一些可以被列为“成功人士”的人。比如某大学的法文老师,他来自一个法国中部的普通家庭,他娶了一个香港太太,育有一女一儿,住在大学的教授楼里,生活得非常的滋润。他的小孩从小就能够流利地说多种语言,样子也非常可爱。他没事的时候就参加香港的马拉松大赛,还多次拿过冠军……他的很多小小故事常常在学生们当中流传……他的生活是被学生们羡慕的…… 更不必再提一些企业人员,或者一些自己开公司的人了。比如一位开受到各方外交部承认的翻译文件公司的女士,本来是来香港旅行的,现在她则赚得“盆满钵满”,而更乐不思蜀了…… 再看看相反的方向的故事:香港人到法国的,比较多的是旅游者。香港一般流行去东南亚、日本、韩国、台湾、北美等地旅行度假,法国常常不是首选。来到的,则倍尝法国的异国情调,及体验类似“历险记”之类的经历。 比如说,一对来法国度蜜月的小夫妻,来到法国自助旅行,由于语言的不通就发生了很多笑话。比如一次,他们在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玩累了,就进一家餐馆休息进餐。太太当时非常的想喝牛奶。但他们不会用法文说“牛奶”这个词。于是就用动作:老公指一下自己的太太,又指一下她的乳房,之后就作挤牛奶的动作,边作边笑弯了腰……那个没怎么见过世面的小镇侍应生却偏偏没懂他的意思……被他的动作搞得更懵,吃惊地看着他出洋相……最后,太太刚好看到一幅有牛的壁画,才指着那个画里的牛,使得侍应明白他们想要牛奶……这么传奇好笑的经历,于是就在香港他们的朋友圈内流传了。 购物者来法国则是动机明显的了。不过这些故事则充满了一些“钱臭”的味道。很多香港的名人、明星都有被传说过,比如某某新家的一个烟灰缸也是从法国订制的……或者某某的一瓶干邑是花了十几万港币从法国空运来的…… 更不要提著名的路易·威登的手袋、旅行袋、旅行箱之类的了,翻一下香港的“八卦”杂志,明星们分手、外出的时候所用的袋、箱之类,有几个不是那个家喻户晓的路易·威登的花样的?…… 这里顺便提醒一下:到法国来购物的人士,请注意,你们买了物品之后,千万别忘记用自己的护照去做一个叫做“退税”的手续,这个手续并非自动的,必须自己提出申请的。这样,法国政府会把你购物总额的约百分之20的现金退还给你!……如果你不懂去做的话、或者忘记了,那就便宜了法国的国库啦。 下面我们看看来法国留学、工作及做生意的人士:他们通常都是来学习艺术、时装、闻酒师、厨师、电影、舞蹈、音乐……等文化类的比较多。受到法国艺术文化熏陶过的人都不难成功的。 在不同时期,法国政府也鼓励科学、经济、商业之类的留学生来交流的。不过,经济、商业类的学生常常都会返回香港发展,而不会留在法国。概因,香港的文化是“工字不出头”,人人都想做老板。但法国则不同了,这里做“被聘请者”才是“王”!给人打工的福利比作老板的好得老了去啦。 想在法国作老板,除非你大赚,发大财,否则小打小闹的,如果你玩这个“作老板的游戏”,几乎很少有不以“赔本”为game over 的。其过程则又是“辛苦+辛苦”,结果仍然等于“辛苦”。说白了,这就是“白辛苦”! 不过一些香港人常常在赔了之后,才会明白这个道理的。比如一位香港来的女士,来巴黎开了一个餐馆,辛苦了几年,赔了几十万港币,后来则乖乖的去打工,申请政府屋住…… 有一段时间,法国确实来了不少的香港生意人,但后来都不得见面了……大家都会猜他们肯定是到别的国家去了--法国和香港的社会、法律、经济环境比,实在是太不同了……这,是法国的国情,一句话,两句话也难解释明白的,请容日后慢慢撰文介绍了。 法国通常被香港人称为“情圣”。传说他们如何如何的浪漫云云,其实法国人在感情方面也顶实际的,根据拿破仑法,夫妻之间是没有互相的继承权的,完全是我们中国俗话说的那样:夫妻本是同林鸟,事到临头各自飞。 所以在狄更斯的《双城记》里,安排了因爱情而自愿赴死的“情圣”是一个英国人,而不是,一个法国人——这实在太含义深长、令人寻味了…… |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
编辑:Crystal J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