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3年第3期 > 正文

科学,不可忽视“她”能量

2013年03月07日  来源:神州学人 
  

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者合影,自左向右依次为:马旭村、吴志英、颜宁、勾晓华、卢磊、魏丽萍、梁金玲、吴一弦、马晶、赵慧君。她们全都具有海外留学或研究经历。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及欧莱雅(中国)于2004年联合设立,截止目前,已成功举办9届,共有76位女性获奖

文/本刊记者  杨宇
  在科学的发展历程中,从来不缺乏女性的身影;在女性中,也有很多人立志于科学探索。在2012年12月11日举行的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上,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介绍说,中国已拥有2160万女性科技人员,占全国科技人才资源总数的40%。中国女性正在科学事业中发挥着自己的能量。
  很多不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对科学总有一种刻板印象,认为科学是理性的、冷冰冰的。而在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上,10位获奖女性谈起自己的专业研究,平和朴实,娓娓道来,很容易就吸引了场下的观众,她们以女性特有的温柔和亲切,让科学变得更有亲和力。
  从几位获奖女科学家的经历和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们对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这也许就是她们在科研工作中取得成就的根源。在北京化工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教授吴一弦的眼里,分子似珠,化学键似链,通过研究分子形状和分子结构的改变,探发出更加优异性能的人工合成橡胶材料,显得格外生动有趣;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马晶一再强调兴趣的重要性,因为兴趣,她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物理化学领域,并且在大学期间同时辅修了电子系的无线电技术和计算机等第二学位课程,努力构筑宽阔的知识架构。对她们而言,从事科学研究,更多地是出于个人兴趣,而非为了名利。如果要追名逐利,从事科学研究并不是一个捷径,对女性更是如此。
  科学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发展的社会给了女性更多的机会。女性的细腻与耐心,是她们从事科学研究的优势;女性异于男性的思维特点,有时也能成为突破研究瓶颈的关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卢磊针对金属材料高强度和高导电性相互矛盾这一难题,巧妙利用纳米孪晶强化机制,成功实现了铜的超高强度和高导电性,实现了“鱼”与“熊掌”的兼得。
  还有许多女性突破性别限制,在一些之前被男性“垄断”的领域中做出成就,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教授勾晓华就是她们中的一员。野外考察,风餐露宿,勾晓华丝毫不逊于男同事与男学生们,徒步登山,有些男同学甚至还追不上她。
  此外,女性在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承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众多的女性科研工作者与她们的男性同事一样,不仅承担着科学研究的任务,更担负着培养下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另一方面,女性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更为重要。正如一句非洲谚语所说,一个男人受教育,获益的仅仅是他个人;一个女人受教育,获益的将是一个家庭和整个民族。的确,不管是出于人类的生物本性和历史传统,还是现实中的个人选择,在大多数家庭中,母亲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总是长于父亲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于是,女性便当仁不让地扛起了教育下一代的重任,而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和科学素养必然会影响到孩子。
  尽管有些女科学家忙于工作,没有太多时间手把手地去教孩子,但她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在潜移默化中也会影响到孩子,将一颗爱科学的种子播种到他们心中。曾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其女儿也于1935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科学界流传至今的佳话。在本届获奖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中,勾晓华和马晶也谈到了自己的孩子对科学的兴趣,这些都离不开母亲在家庭教育中言传身教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于科研工作中,这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这些女性的工作将推动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科学“她”能量不可忽视!




马旭村:探索未知的乐趣

马旭村,1971年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0-2002年在德国马普研究学会微结构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会评语:
  马旭村在国际上率先发展了拓扑绝缘体薄膜和铁基超导薄膜的分子束外延生长动力学,从实验上证明拓扑绝缘体受时间反演对称性保护等基本性质,对拓扑绝缘体的发展和高温超导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吴志英:为罕见病患者解除病痛

吴志英,1967年生。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学神经内科主任医师。2001-2003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内外科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会评语:
  吴志英发现了阵发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的第一个致病基因——PRRT2,对充分理解这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机制,以及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治水平具有里程碑意义。

颜宁:挑战膜蛋白的“清华女生”

颜宁,1977年生,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9月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学习,2004年12月获博士学位;2005-2007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会评语:
  颜宁工作成绩突出,在结构生物学领域作出重要贡献。

勾晓华:解读树轮中的气候“密码”

勾晓华,1970年生,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10月-2001年4月,在英国伦敦大学进行合作研究;2005年9月-2007年12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树木年轮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

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会评语:
  勾晓华系统地研究西北旱区山地和青藏高原东北部树木年轮,发现树轮记录主要反映区域湿度变化。这一成果为重建过去几百年到几千年的干旱变化历史提供了新的证据。

卢磊:构筑属于未来的新材料

卢磊,1970年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2003年11月-2004年9月,2008年5月-2008年10月,两次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

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会评语:
  卢磊针对金属材料高强度和高导电性相互矛盾这一难题,巧妙利用纳米孪晶强化机制,成功实现了铜的超高强度和高导电性,有可能为高强高导电材料的开发提供一个新途径。

魏丽萍:为未来而努力

魏丽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信息中心教授、主任,蛋白质工程与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1994年获美国布朗大学应用数学系硕士学位;2000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医学信息学专业(现更名为生物医学信息学)博士学位。

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会评语:
  魏丽萍工作成绩突出,在生物信息学领域作出重要贡献。


梁金玲:“闯入”生物学领域的数学教授

梁金玲,1974年生,东南大学数学系教授。2007年4月-2008年3月在英国布鲁内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1-3月、2011年1-12月赴英国布鲁内尔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会评语:
  梁金玲对神经网络、复杂网络、基因调控网络等复杂系统应用数学理论进行分析和综合,对其相应的实际应用作出了指导性贡献。

吴一弦:感受化工科学的魅力

吴一弦,1967年生,北京化工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教授。2001年12月-2002年4月在比利时根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会评语:
  吴一弦研究开发的异丁烯可控阳离子聚合与橡胶聚合新工艺新技术,在3万吨/年工业装置上得到应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掌握丁基橡胶生产技术的国家。

马晶:科研兴趣的培养

马晶,1971年生,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2000年作为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在日本岐阜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会评语:
  马晶发展量子化学与分子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材料分子的结构与性能关系,在化学、物理及材料方面取得高水平的成果,瞄准前沿科学领域,理论结合实验,设计新型“分子开关”等材料。

赵慧君:催生疾病诊治的创新革命

赵慧君,1974年生,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化学病理学系教授。1997年本科毕业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获甲等荣誉和内外全科医学士资格。

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会评语:
  赵慧君在循环核酸及无创性产前诊断研究领域做了一系列重要研究工作。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