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3年第3期 > 正文

勾晓华:解读树轮中的气候“密码”

2013年03月07日  来源:神州学人 
  

勾晓华,1970年生,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10月-2001年4月,在英国伦敦大学进行合作研究;2005年9月-2007年12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树木年轮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

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会评语:
  勾晓华系统地研究西北旱区山地和青藏高原东北部树木年轮,发现树轮记录主要反映区域湿度变化。这一成果为重建过去几百年到几千年的干旱变化历史提供了新的证据。

勾晓华寄语青年人:
  真正有创新性的工作必须有自己的想法和手段。等科研工作步入常态的时候,要做出新东西,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必须要掌握新的方法,这时候主动去学习其他学科的方法,然后应用到自己的研究领域,可能会产生比较好的效果。

  通过研究树木年轮,我们可以知道一个研究区域过去几百年到几千年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历史,并可找出其中的变化规律。了解了环境气候变化的特征和规律,我们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环境气候变化做出预估。
  树木用年轮述说着它们经历过的点点滴滴,比如树木年轮的宽度与温度、降水、太阳辐射、CO2浓度等气候因子有着复杂的相关关系;而树木生长过程中经历霜冻、干旱、森林火灾和虫灾等,还会造成年轮结构异常。研究人员需要利用宽度、密度、稳定同位素、图像分析和化学元素分析等方法,去逐一解译这些“密码”。树木有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甚至采样过程中的损伤、样品自身的裂隙和打磨留下的擦纹等都可能会在图像分析过程中成为“噪声”。研究人员必须排除这些“个性”和“噪声”的干扰,去找到它们的共性,在此基础上才能重建气候变化历史。
  这正是勾晓华所做的工作。这些工作不仅复杂,甚至还有危险性。在实验室,她要面对海量的样本数据,不断进行分析;到野外采集样本,有时还会遇到危险。
  有一次,因为道路太过泥泞,她和同事乘坐的汽车差点坠落,而路边十几米下的河床上怪石林立。勾晓华回忆此事时笑称:“当时吓得我血都凉了。”
  这样的事经历多了,除了对野外工作准备得更加充分之外,勾晓华在野外工作中对学生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以尽可能避险。
  从野外到实验室,在采集和分析了数不清的树木年轮样本之后,勾晓华得到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成就,例如重建了祁连山等干旱地区过去几百年来的气候状况。黑河等70多条河流发源于祁连山,了解祁连山地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对研究干旱变化的历史尤为重要。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勾晓华正致力于研究中国西北更广阔的干旱地区的气候变化,期望用树木年轮告诉我们绿洲化、荒漠化的气候变化背景,从而研究其驱动机制,从沙漠手中争夺森林、草原和耕地。
  中国的树轮学研究起步较晚,与国际最新、最好的研究成果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在勾晓华等研究人员的努力下,差距正在缩小。目前,中国树轮学发展迅速,研究队伍也在迅速扩大,在国际上也发表了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通过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进行合作研究,勾晓华深刻意识到,中国的树轮学研究工作目前仅限于小区域研究,缺乏大范围的面域研究,以及半球或全球尺度的研究。因此,她希望在未来研究中对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分析干旱区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及区域的气候变化会做何反应。
  说到取得的科研成果,勾晓华认为自己要感谢很多人。她说:“无论工作上还是生活上,别人都为我付出了很多。工作上,我的老师、同事和学生们为我做了很多,这些研究工作绝不是我一个人完成的;家里面,我的父母这么多年一直帮我带孩子,我觉得怎么都弥补不了他们付出的辛劳;我的爱人和孩子也给予我非常大的鼓励和支持。我觉得自己获得的比付出的多,所以我要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人。”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