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苑·摄影 > 文苑 > 正文

中秋月下的随想

2010年09月25日  来源:中新网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9月22日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端午合称中国最重要的四大传统节日,可谓普天同乐、朝野共庆。所以国务院在2006年将中秋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将至,节日的气氛弥漫神州各地,回家团圆成为华夏子孙的主旋律,月饼供销持续升温,各种中秋联欢活动闪亮登场。不由想起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名诗《阳关曲.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遥想古代,赏月是何等潇洒的一件乐事。赏月的风俗源于祭月,但比严肃的祭祀来,平添了许多轻松与愉悦。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是最为风行的盛事,也是文人雅士歌咏的主题。到宋时,赏月已成中秋节主要民俗活动,人们一边赏月,一边感物抒怀,以月亮的阴晴圆缺暗喻人情世态,使中秋月多了几分人文关怀和人性光泽。“中秋前夕,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载于《东京梦华录》里的中秋节,是万民欢乐的不眠夜、狂欢节。

小时候,中国民众生活拮据,中秋节却与春节、元宵节一样,充满欢乐。记得上小学五年级的一个中秋节,老师领我们在学校操场里赏月,那晚的月亮真的好大、好圆、好亮,同学们在明月下唱歌跳舞,老师还教我们背诵苏东坡的词《水调歌头》,从此“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就深深铭记于心。

记得当年的月饼很便宜,大约一角钱能买一个。用一张小小的油纸包着,揭开纸,就露出月饼那酥脆的外壳,薄薄的脆皮就散落在纸里了,咬一口还得小心地用手托着下巴,以免脆皮不小心掉下来。当时的月饼式样不多,也没有什么品牌,但诱惑力却十足。有一年中秋节,爸爸厂里给每位职工发了一包月饼,爸妈给我们姊妹四个每人一个,大家欢天喜地正要享受,发现爸妈手里并没有月饼,姐姐对我说:“咱们每人吃半个,剩下的给爸妈吃!”当我们将剩下的两个月饼送到父母的手中,他俩的眼里竟冒出了泪光。记得那晚的月饼里包裹着青红丝,味道真是好极了!

这些都是陈年往事了,如今未到中秋节,家里早早就有了几盒包装精美的月饼,有的甚至是“天价月饼”,可我连打开看看的兴趣都没有了。如果说,在温饱不足的年代,吃月饼是解馋、“打牙祭”的话,如今,肚子里“五味杂陈”营养过剩,月饼又是典型的高糖、高脂肪、高热量食品,对健康弊大于利,谁还会偏爱这种令人腻味的甜点呢?

倒是某些保留下来的民间中秋习俗令人神往。前年我有机会在香港过中秋,欣赏到舞火龙,那是在铜锣湾的大坑区,火龙长达70多公尺,用珍珠草扎成32节龙身,龙身上插满长寿香。在一轮中秋月的辉映下,一条条流金溢彩的火龙盘旋起舞,威风凛凛,煞是壮观。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逐年庞大,形式也逐年翻新,每年有数万民众参与其中,成为吸引海内外观光客的一桩盛事。

印象中,品茗赏月是中秋节的经典镜头。一轮圆月辉映着小院,合家团圆分享月饼和石榴,仰望空中那圣洁的冰轮,咏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远处传来“二泉映月”的琴声,那情景是何等的温馨、恬静。可惜,如今在处处钢筋水泥高楼大厦的城市,这种情景实在是久违了、难遇了。再次想起东坡先生的名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花好月圆的中秋之夜,惟愿人间多一点和谐、少一点仇恨;遥祝天下父老姊妹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摘编自香港《文汇报》作者/徐秀丽)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编辑:Crystal 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