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3年第12期 > 正文

创新型大国的高端人才战略

2013年12月10日  来源:神州学人 
  

李山(左)、张维迎(中)、张亚勤(右)在第八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上 摄影/樊世刚

人才问题和创新问题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两个重大挑战。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创新是一个大课题,不仅是技术创新,还有商业模式、管理理念、组织形式的创新。
  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张维迎看来,人才和创新都是自由的产物。思想自由,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表达,才能造就真正的高端人才,才能催生创新,中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说到创新,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说,中国现在有些企业在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这是可喜的一面,但是和美国相比,我们还有一些差距。美国的企业家,开口闭口都是全球问题,美国之所以在全球有这么高的地位,就在于他们考虑的问题都是全球性的,而中国企业目前主要考虑的还是中国问题。如今,中国已经是全球GDP第二大国,希望更多的中国企业家具有全球视野,致力于解决全球问题,这样我们在全球的地位才能提高。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国家开发银行首席国际业务顾问李山1998年回国,在他看来,如果中国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新时期的海归,正是改革开放使海归有了报国之门。现在国家提出“中国梦”,这也是海归的一个新的历史机遇。作为国家,需要充分发挥海归的作用,因为“中国梦”就是强国梦,中国要成为强国,就要把海归人才作为一个重要的群体,让海归们像留学前辈一样,跟全国人民一起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谈到当前国家对海归人才的政策,李山觉得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他说,对高端海归人才来说,最根本的不在于待遇,而是自由和平等。现在国内还是有体制内、体制外、海归、“土鳖”这样把公民分成三六九等的习惯,这很不利于人才充分发挥才干。作为海归,最渴望的是跟国内人才一视同仁,在政治上得到政府和党的信任。如果只是把海归作为嘉宾,或是作为专家,或是作为团结的对象,而不是作为国家各个领域真正的中坚力量,海归的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
  春华资本集团主席胡祖六说,中国30多年来高速发展,作为炎黄子孙都感到自豪。但是我们国家还充满挑战,我们还是中等收入国家。过去中国的经济主要靠出口,相对比较容易,只要成本便宜,外商就会来投资,中国就应运而成为世界工厂和出口大国。金融危机之后出口不行了,投资拉动模式虽然容易,但是不能持久。这个时候只能依靠创新。而创新不是靠领导喊喊口号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靠知识产权,靠研发,归根到底是要靠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激励人才、挽留人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而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远远不能适应我们做一个创新大国的需要。无论在企业还是在各个行业,一定要打破传统观念,让人才脱颖而出。
  在胡祖六看来,中国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历史选择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不能进行经济转型,IT、医疗、消费、新能源等领域不能够创新的话,会影响国家下一步的发展。所以他认为海归或高端人才对中国未来发展进程最大的影响不是去政府,不是去大企业,应该是自主创业。
  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谈到,国际竞争开始是物质的,如贸易,然后进入金融,现在正走向人才竞争,这是一个新的时代。说起科研,张亚勤说,其实中国在硬件方面已经超过一些西方国家,科研经费也不缺,特别是在重点项目方面。问题在于机制和人才。比如说科研经费花在什么地方?怎样去重视人才,包括海外的人才和国内的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谈到影响海外高端人才回归的因素,张亚勤说,一方面是大的宏观环境,如政府的人才政策,另外还有许多看起来是小事,其实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如环境、税收、教育等。
  关于海归回国后的事业发展,张亚勤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海归的心态。很多人虽然回来了,但心并没有落地,没有接地气,总认为自己是留学回来的,应该受到特殊的待遇,应该做一些和别人不同的事,但现实往往不是这样的。
  说到创新,张亚勤说,企业的创新其实都是被逼出来的,过去互联网在中国刚起步,企业不用创新就可以成功,而现在,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就必须有创新成分。
  红杉中国基金创始人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认为,在不同的领域海归有不同的发展空间,海归自己本身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去选择。沈南鹏说,我们过去8年投资了将近200家企业,总的创业者里面,将近20%是海归。从创业领域来看,医疗行业的海归创业人数最多,将近1/3,在传统行业里海归创业的并不多。但是在科技和创新性特别强的领域,创新很明显,海归的机会就很多。
  关于海归发展的地域趋势,沈南鹏看到早些年海归回国创业,上海、北京是必然选择,很少会选择别的地方,但是这几年开始逐渐转向成都、武汉、苏州、杭州等地,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一线城市的空气污染、高昂住宅成本和教育成本等,这些都给海归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沈南鹏认为,中国二三线城市和一线城市相比,人力成本的差别非常明显。所以这可能会成为海归未来创业发展的一个趋势。
  沈南鹏发现,今天虽然很多留学人员回国,但主要还是跟商业结合比较多的人才。在很多领域里可能绝大部分顶尖的海归人才还在海外,回来只是访问一下。比如那些离商业较远的专业人才,如艺术家等,他可能觉得没有必要回来,因为海外的教育、文化等氛围更好。沈南鹏说,如果哪一天这些高端的文化人才把中国作为自己的家,这才是中国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关于创新,沈南鹏觉得复制是一种模式。他说,在中国海归创业的过程中,由于有些商业模式中国确实落后于美国,如中国第一代所谓互联网创业,大都是借鉴美国,但是最后都有机会超越。最近几年,在有些行业,中国企业跟美国几乎同步,像大数据方面,中国不一定落后,中国企业随时跟进中国客户的需求,虽然借鉴了西方的思路,但在具体商业模式上确实是独特的、原创的。
  沈南鹏感觉现在的海归跟30年前很不一样,现在信息科技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即使不走出国门,也能学到全球最好的技术。所以他觉得海归人才带回来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眼界和远见,而这也是现在中国社会最需要的。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