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苑·摄影 > 文苑 > 正文

留学海外,答辩进行时

2012年08月05日  来源:中新网 
  

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就读的史蒂芬邀请我去参加他这周的博士论文答辩。博士论文答辩在不少欧洲大陆国家被看做是件大事:它不仅是学校里的一项考核,也是一种社会活动。

我欣然接受史蒂芬的邀请。英国答辩相对简洁:首先答辩是不公开的,一般答辩室内只有两位考官和考生,连导师都需获得同意才可旁听但期间不许发言。两位考官一位是校内教授,一位是校外人士。答辩时长一般在2小时以内。这种答辩看似简单,其实很受争议。最近《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里就有教授批评说,这种形式无异于把博士生的命运完全放在两个陌生人手上,甚至可以说是完全放到了那位被给予更大权重的校外考官手上。三四年写出的论文,也许只是因为理论倾向不符合考官个人喜好而被要求大改或推倒重来。即便学生上诉,学校也会以维护学术独立为由驳回,一般不会介入。

法国的答辩则场面相对庞大且程序繁冗。史蒂芬的答辩委员会由6位教授组成,当天举行答辩的小会议室里则挤有50多个人。答辩开始,首先由史蒂芬自己做半小时的论文简述,然后是史蒂芬的导师做20分钟的评论,之后才开始由考官逐一提问。但和我想象中不同的是,答辩并没有激烈讨论。这同英国答辩相仿,几乎没有往复交谈的机会,而仅是按部就班地发言:第一个考官进行20分钟的评述,提三四个问题,然后由史蒂芬进行约15分钟的回答,如果没有追问的问题,直接轮到第二个考官的陈述、提问,如此顺序。

程序上虽然回避了唇枪舌剑的戏剧情景,但内容上可一点都不单调,确切地说,其中时常出现一些“跑题”单元。史蒂芬长达900多页、关于法德两国气候问题报道对比的论文让考官极为感兴趣,他们开始讨论史蒂芬的研究发现对其他课题的意义。其中,法国国家研究院的一位教授更是滔滔不绝,几乎如同即兴演讲。

我常常觉得答辩中“考官跑题”是论文精彩的标志之一。我的一位朋友之前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答辩,问答结束,考官按程序请她到门外等候10分钟,以便考官商量最终的答辩成绩。结果因为我那位朋友的论文视角非常新颖,在她出去之后,两位考官就其论点忍不住私下里讨论起来,两位教授越说越兴奋,聊了足足有一个半小时,完全把站在楼道里我那可怜的朋友给忘了!后来这位朋友以优异成绩毕业自不用说。之所以印象里优秀博士论文答辩中考官都“跑题”,大概因为一流的学术研究不仅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延展前人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其严谨论证的原创观点会不可避免地附带激发性,能够引起其他资深学者的新讨论、拓展出新角度。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编辑:Crystal 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