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城,这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建设起来的一座美丽城市,人口30多万,仅次奥克兰、威灵顿,是新西兰的第三大城市,也是南岛的第一大城市。出了机场,大巴一路开来,就爬上了郊外的一座小山之巅,又是登高望远,鸟瞰城市全景图。除市中心区有几幢高楼外,其余皆为低矮的住宅房子,街道两旁的商家店铺,也只一、二层而已,表面看,整个城市其貌不扬,但进城参观游览,顿觉历史与现代交织,鲜花、芳草、绿树满城,是一座十分美丽的城市。 我们首先来到以当年英国女皇维多利亚的名字命名的广场——维多利亚广场,这里可说是绿树芳草鲜花的海洋,广场一角,用各式鲜花装扮成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物造型,有非洲的黑人,欧洲的白人,有印度人,日本人,其中有一位身穿花旗袍的中国妇女的造型,引起大家的兴趣,人们纷纷与之合影留念。这是新西兰人欢迎各国移民,倡导多元文化的一个缩影。 基督城的著名河流——雅芳河,流经广场,也流经全城,在花节期间,这条河流可是锦上添花,出足风头,基督城人动足脑筋,在河边,在水中搭建了许多不同样式的花架、花圃、花塔,各式奇花异葩,怒放其间,游人们撑着小舟,徜徉在百花丛中,悠哉游哉,一张张喜笑颜开的笑脸说明水上人玩得十分的开心。一路走来,见到许多民宅,房前屋后都打理非常漂亮,花草树木满园,一个家就是一座精美的小花园,基督城人爱花、种花、养花、赏花蔚然成风,把基督城装扮成闻名遐迩的花园城市。 当我们来到市中心的博物馆和基督城艺术中心一带街区时,这里凝重的历史积淀,仿佛把我们带回到19世纪伦敦的一角,商店、酒吧、学校、博物馆、大教堂……所有这些歌德式建筑设计精美,用料讲究,造型别致,一砖一瓦都体现出英格兰的风格、英国人的理念。这些建筑都保存完好,虽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英姿不减当年,吸引无数观光客驻足观看品味。街道中央叮当作响的有轨电车,也是当年英国人的杰作,保持原样,在原来的铁轨上作为社会大众的代步工具,循环不息。人们说基督城是保存英格兰风味最完整的城市,是英格兰以外的英格兰,此话一点也不为过,新西兰人对历史的尊崇和用心保护的精神,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在基督城,我们参观的最后一个景点是“追忆桥”,这是为纪念历次战争中新西兰的阵亡将士而建的,桥头高耸的拱门上大书“Bridge of Remembrance”(追忆桥),拱门两边各有一座小的拱门,小拱门上各建有一只石狮子,中央拱门两边宽大的石柱上,刻着新西兰军队参加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及50年代的朝鲜战争,60年代的越南战争等战争名称、日期,以示纪念。导游介绍,原来新西兰的国防军军营就在这座桥的附近,参战部队都是走过这座桥奔赴战场的,后来城市发展了,军营迁往基督城郊外,这座追忆桥依然屹立于此,成为观光旅游的一个景点,说它是“桥”,其实桥下没有河道,没有水流,桥的下面和周边都是青草红花和绿树婆娑。 夜晚,我们住宿于市中心大教堂广场一家三星级酒店,我们的房间两面临街,位居三层,窗外就是宏伟瑰丽的大教堂和繁华的商业街市,华灯初上,人来车往,霓虹闪耀,钟声洪亮,一派都市夜景,尽收眼底,我们暗自庆幸出门第一夜,就住上了好地段,好酒店,好房间。晚餐后,同伴们纷纷上街,有的去赌场小来来,碰碰运气,有的散步逛街,我们是逛街一族,走了没多久,在广场的一角,碰上一位年近五十的当地洋人男子,颇为热情地主动和我们打招呼,叽哩咕噜说着什么,我请他说慢一点,终于听懂了他的意思,他说他要回家乘巴士(公共汽车),可身上没有钱,问我能不能给他一块钱,我摸了摸口袋,掏出一枚二元硬币给他,他收下钱,连声道谢,还拉住我拥抱呢。看来这位衣衫褪色、边幅失修的老兄,也许是个乞讨者,他与普通乞讨者坐在街边“守株待兔”等人施舍不同,他是冲着观光客,说一通临时困难急用,要求不高,小额即可,人家易于同情解囊。 我们在大教堂广场附近街道走动,领略基督城的夜市风景。夜幕降临时分,尽兴而归。(摘自:新西兰《联合报》,作者:蒋民) |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
编辑:Crystal J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