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新加坡的大街上,看到的都是黄皮肤、黑眼睛的华人,建筑中也大多蕴含着东方色彩,就连说话也可以“华语走天下”,这些在新加坡的留学生初到时并未有异国他乡之感。“在校园里坐公车,完全感觉不到是在另一个国家。”一位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读书的同学感慨。 然而,随着留学生渐渐投入到学习中,学制、管理、教学以及课程等,都让他们感受到了新奇与特色。 多元文化教育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国家,存在着多元的文化风俗习惯——不同的节日、不同的礼仪、不同的服饰等。 在莱佛士初级学院就读的朱默君告诉笔者,今年7月,她所在的学校组织了一次大卖场活动,让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在校内售卖具有异国风情、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参加活动的同学异常踊跃。“在这一买一卖中,同学们不仅能欣赏到不同风情的工艺品,而且还能买回家把玩,真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大促进了同学间的友谊。” 有关专家认为,新加坡的教育糅合了中西方文化,既吸收了西方的技术和工艺,又继承和发扬了东方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留学生要学会慢慢适应。 “新加坡式”双语教学 使用中英“双语教学”也体现了新加坡对东西方文化的兼收并蓄。 在南洋理工大学的乔媛介绍说,新加坡的“双语教学”指的是同时教授英文与华文。“大多数华文老师来自中国,所以用华文授课是再恰当不过了;而英文老师大多不会讲华语,因此英文课完全采用英文。这样一来,学生反倒可以学到原汁原味的纯正语言了。” 相关专家表示,新加坡的学校对于英语和华语这两种语言的重视程度基本相当。在新加坡,主要报纸有英语和华语两种版本,电视有中英文两种语言频道。再加上近30年兴起的“讲华语运动”,大多数新加坡人已具备与华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融洽的师生关系 班会正要开始,班长还没说话,杰克就反客为主地发起了言:“今天我们就讨论一下让新生请我们客的事。”班长毫无不悦之色,反而笑嘻嘻地看着,班主任也只是旁观。这使得杰克更为得意,开始滔滔不绝地谈起了他的计划。 这是王以明在新加坡上的第一节课见到的一幕,至今仍印象深刻。他告诉笔者,十几个班300多人一起上课,却只有两三个老师坐镇。有人私底下“高谈阔论”,老师是鞭长莫及的,所以全靠学生自觉。“大家一定以为在课堂上随意发言是大忌,所谓人多口杂,势必要影响老师讲课的进度。在这里恰恰相反,上课发言、提问是被老师鼓励的。”王以明说。 上课时老师与同学们其乐融融,课余时大家更是关系密切。乔媛告诉笔者,每当教师节时,很多精通厨艺的女生会从家里带来自己亲手制作的糕点,在练习课上送给老师。当然,即便蛋糕味道不尽如人意,老师也会十分欣慰地接受这份厚礼。“在学校,能够得到这样的馈赠是老师非常受欢迎的表现。”而且,新加坡的老师也从来不羞于表达自己对学生的热爱。情人节的时候,老师经常会带上小礼物送给自己最喜爱的班级的所有同学。王以明说,他所在班级就曾得到过老师赠送的心形气球。 在采访中,不少留新学子表示,虽然自己处在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世界里,却也能时刻感受到西方教育模式的影响。 早来的就业指导 吴维洁2001年从中国来到新加坡,2002年就读于新加坡四德女子中学。她告诉笔者,在四德女中,学校从中三(相当于国内初三)开始就经常举行关于就业方向和社交方面的讲座和工作室。特别是在考完年中考或年底考试的时候,学生通常要到学校继续上课2至3个星期。在这段时期里,学校除了安排下一个学段的一些课程外,更多的是举行就业等方面的讲座及活动。“学校通常会提供许多不同方面的就业指导,比如医学、金融、传媒等,并邀请各领域资深人士进行辅导。”吴维洁认为,学生通过参加不同的讲座和工作室,可以获得自己想了解的讯息,在中学就开始思考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这对学生的自身发展及今后就业很有帮助。 曾就读于新加坡丹戎加东女子学校的乔荔同学就曾在学校举办的就业讲座里玩过一个游戏——Monopoly(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大富翁”)。“在玩这个游戏的同时,导师还会讲解很多游戏背后的知识。比如什么时候合适投资、如何投资、股票什么时候买进卖出、如何理财等。”乔荔到现在依然对导师讲的话记忆犹新,“如果以后遇到类似情况也能知道如何应对,不会不知所措。像这样的就业讲座为学生今后选择就业方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不少留新学子表示,当地很多新加坡学生,在课外活动、公益劳动、社会交际等各种活动中早就有意识地培养起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也在不断地磨砺自己的意志,以便能更好地面对将来可能遇到的困难。然而和欧美国家的学生相比,新加坡的学生相对注重学习成绩,所以有着更扎实的基础。 |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
编辑:Crystal J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