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是一座小城,市区面积只有88平方公里。童话是这座城市的灵魂,站在市中心的哥本哈根大教堂前,东面的海滩上坐着安静的小美人鱼,西边的小街里有安徒生童话博物馆,南边国会城堡里的腰墙上画着睡熊和公鸡,北处湖上排着队缓缓滑行的天鹅让人想起《野天鹅》里的王子和公主。
哥本哈根是一个童话世界,这个世界虽然有喧嚣和浮躁,但本质却是海一般的纯净、花一般的明艳、太阳一般的热烈。
2005年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诞辰200周年。在哥本哈根,安徒生不仅是一段过去的历史、也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品牌,而是这座城市的气氛和气质。在这里,不遇见安徒生几乎不可能:身边驶过丹麦王室的巡逻马车,与童话插图里的一模一样;节日,满大街都是装扮成王子、公主和锡兵的庆祝队伍;皇宫前的卫兵岗亭也做成红铅笔形状……
安徒生的故乡奥登赛距离哥本哈根约一小时左右火车车程。奥登塞街头,几乎每个指示方向的路标上都标示着通往安徒生出生地的方向。实际上,安徒生生前从未明确过他到底出生在哪里。挨在汉斯炎森大街街角的小黄房子是人们根据传说认定幼年的安徒生曾和他的父母在这里居住过,1905年,市政府买下这栋房子,将其辟为"安徒生博物馆"。
安徒生的父亲是一个鞋匠,他自己造了一个做鞋用的工作台和一个床架。床架是用不久前停放过特兰谱伯爵的棺材的木架做的。安徒生出生后,便睡在这个小小的、用棺材板改装的床上。安徒生故居根据安徒生的经历还原了一些当年的情境,小小的工作台上摆着一些老旧的做鞋工具,屋顶上的老式灯散发着昏黄的光晕。
安徒生的童年就笼罩在这昏黄的光晕里,他的母亲同他父亲结婚时已经怀有几个月的身孕,身边还带着一个四五岁的女儿。没有人知道这个女儿的父亲是谁。小安徒生由于家境窘迫并缺人照顾,常常在别人家蹭饭。不安定的生活在安徒生的心里埋下了流浪的种子,他进行过29次旅行,故居里陈列着他旅行带回的许多物件,比如袖珍墨水瓶。越是艰苦,他对美的向往就越是强烈,许多文字就是在颠簸的旅途中即兴写就。在安徒生的手稿中,可以见到越写越淡乃至水白的墨水笔迹,那是旅行途中一次又一次往墨水瓶里加水的结果。然而,他创造美丽的天性似乎与生俱来,即便风餐露宿,他也不忘采摘花草,粘贴在硬纸上,成为自制的明信片。今天,这些装饰着花草的明信片都静静地躺在橱窗里。
哥本哈根的老街上还有无数“安徒生故居”。
安徒生14岁时来到哥本哈根市,居无定所,那些他曾经住过的房屋,有粉红的、明黄的、也有天蓝的,一小栋一小栋隐藏在哥市的街巷中,有的在门口钉一块小小不起眼的铜牌,上面写着“安徒生曾在此居住”,但大部分房屋则什么都没有,甚至连现在的主人也未必知道,自己家客厅里的老旧壁炉曾给过这位童话作家多么大的温暖,也许,某篇童话就在这个壁炉前诞生。
然而,无论房屋的主人是否知道他的房屋曾经接待过安徒生,他和他的邻居们都会在阳台上放两个《白雪皇后》里那样盛开着鲜花的大匣子,种些《小意达的花》里那般鲜艳的郁金香。在哥本哈根,童话是代代相传、逐年累加的,它在人们的心底里流淌,在眼波里跳跃。
哥本哈根人在海滩上立起小美人鱼塑像,让那一片海有了花萼般的色彩;但人们还嫌童话气息不够浓郁,又紧挨着市政厅建了一个童话馆,与原有的安徒生塑像遥遥相对。
童话馆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童话王国:马车声、铃子声、流水声交响;卖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豌豆公主接连现身;按一下按钮,浑厚的男中音开始朗诵童话--有英文、丹麦文和德文三个版本,公主随着故事情节走出来,锡兵站起来,号角响起来,卖火柴的小女孩把火柴点起来。出口处,低低回转的音乐里流出伤感的调子,装饰着花纹的指示牌上写着:安徒生逝世了。
但是,如果问馆里人,“安徒生是哪一年逝世的?”他会微笑着告诉你,“安徒生没有逝世,在哥本哈根,随处都是安徒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