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看到了这样一个画面:中国的国宝——“熊猫”和俄罗斯的国家象征——“棕熊”,他们欢愉着,跳跃着,身着民族服装,舞动着各自的国旗,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21世纪的今天,中俄两国间的关系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乃至世界的发展都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俄罗斯,长久以来一直是中国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唇亡齿寒"的简单道理,让两国都始终重视与对方的睦邻友好。近年来,中俄两国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都保持着一致的立场,俄罗斯对中国的内政外交都有着积极的表态,中俄两国的关系进入了历史上最黄金的时期,而作为传承两国关系的纽带——“文化交流”就显得尤为突出与重要了。 “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发展的动力,是一个国家气质、精神、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文化交流可以看作是两个民族心灵的对话。 中俄两国都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两国的文化交流也是源远流长。早在17世纪末叶,中国清朝的康熙皇帝与俄国的彼得大帝就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两国的文化交流自此拉开了序幕,从18世纪开始,俄国掀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的热潮,从剧作家苏马罗科夫的译本,到诗人杰尔查文的诗歌,再到作家诺维科夫的文章,“中国文化”从“星星之火”迅速发展为“燎原之势”。彼得大帝开启了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而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则为两国文化的交流加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她的朝代关于中国的报道、文章、翻译作品不计其数,在她的叶卡捷琳娜宫内,山水画壁,家居陈设,珐琅器皿都无不透露着神秘的“东方色彩”。近代,中俄两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有过短暂的“蜜月期”,那时前苏联的歌曲、戏剧、文学等各种文化现象如潮水般涌入到中国,尤其是格调高雅,旋律优美的前苏联歌曲,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在那缺乏浪漫、柔情的岁月中,滋润了一个又一个渴望释放真情的心灵,直到现在,诸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三套车》等前苏联经典曲目,依然萦绕在老一辈人的心间,令人难忘。 近年来,中俄两国关系持续升温,两国间的友谊也越来越紧密,中俄两国在2006和2007年互办了“国家年”活动,仅在中国“俄罗斯年”期间,俄罗斯7个联邦区的领导、65个州长来华访问,数万俄罗斯人来华举办活动。中方直接参加“俄罗斯年”活动的人数约50万。“国家年”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加深了两国政治互信,促进了双方在政治、经济、科技、人文等各领域的务实合作。在此基础上,2009和2010年中俄两国互办的“语言年”活动则更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潮流及两国人民的长久夙愿。 “语言”是一个国家与民族最原始的魅力。目前中国有9000名俄罗斯留学生,而俄罗斯也约有18000中国留学生在此深造,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俄语”,了解“俄罗斯”,而俄罗斯也借着两国“语言年”活动这股强劲的东风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中国,关于两国语言的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开来,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投入到两国文化交流的事业中来。中国“俄语年”活动期间,中俄双方在中国的2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共举办了260余场活动,内容涉及教育、文化、媒体、电影和新闻出版等领域。中国开设俄语专业的100余所高校的数十万大学生直接参与了各项活动,社会各界直接和间接参与的人数达上亿人次。俄罗斯的“汉语年”活动则更是吸引了国内上百个艺术团体纷至沓来,2010年新年伊始,圣彼得堡迎来了“北京大学艺术访问团”的造访,也自此拉开了国内演出团体莅临俄罗斯“北方的首都”——圣彼得堡的序幕,接下来的数月,“南京艺术访问团”、“湖南师大艺术访问团”、“云南艺术访问团”等国内知名的演出团体为俄罗斯人民和旅俄华人献上了来自中国人民友好的问候,一台台精彩的歌舞表演,无不体现着浓重的“中国元素”,彰显着中国五千年厚重的“文化底蕴”,中国的传统服饰、民间乐器、杂技绝活、曲艺戏剧让俄罗斯观众体味着中国文化的精髓与魅力。我们观摩了中国二胡艺人清脆悠扬的笛子独奏;我们见证了中国花腔女高音歌唱家爱乐小厅激情高亢的纵声放歌;我们把中国的水墨书画艺术印刻在俄罗斯观众的心房;我们让《木兰诗篇》在马林剧院唱响中国的力量…… 中俄“语言年”活动用艺术架起了中俄文化交流和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与桥梁,让艺术美化生活,让了解增进友谊。 “文化”不仅是国家间“和平友谊”的使者,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展望未来,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还将日趋增多,两国人民的友谊更将日益深厚,“双熊携手”!“必定双赢”!而那“双赢”的背后则是整个世界发展的源动力与新契机。 (作者方泊荏 系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新闻系学生) |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
编辑:Crystal J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