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缅甸地处热带,我又是在酷热的夏季前往,却发现一个清凉的好去处,那就是北部掸邦高原的茵莱湖,湖面海拔970多米,三面环山,自然凉爽许多。茵莱湖上的惟一交通工具就是船,我坐的是那种柴油机动船,船身很长、船头高高翘起,重心落在后半段,这种机动船的缺点就是噪音太大,对湖上的幽美环境有所破坏。船舷边为每人准备了一把遮阳伞,不时有小船迎面过来,我发现遮阳伞最好的用途不是防晒,而是防对面船只飞溅的水花。 开了20分钟,船从运河进入湖口,水面豁然开朗。快接近湖心度假村时,看到迎面过来一条船,头戴斗笠的船夫站在船尾,我好奇地打量他那独特的划船姿势:只见他一只脚踩在船板上,一只脚悬空荡桨。如用左脚划船,则用左手握住桨把,用右脚划船,则用右手握桨,划船时,手、腰、脚同时用力,小船飞速向前行驶,而不划船的手和脚则却起了平衡作用。这种不可思议的划船姿势,我此前从未见到。原来这就是被称作世界独一无二的单脚划船的茵达人,如今已成了茵莱湖的独特标志。 还有更让人惊奇的呢。到酒店后看看吃饭时间还早,我到前台预定了一艘小船,决定去拍摄黄昏下的茵达人捕鱼。据说湖中生活着20多种鱼,已经过捕鱼时间了,湖面上渔船不多,偶尔见到两三条,每条船的船头都放一个状如大斗笠、两头中空的倒三角形鱼筐,那就是捕鱼工具——罩鱼笼。这是当地一种特殊的捕鱼方式,筐没有底,筐身是松松的鱼网,茵达人根据鱼换气时冒出的水泡断定鱼的大小,当看到大鱼时,便将鱼笼插下去,把鱼圈在中央,当鱼跳到下层竹圈外面时,它就被松松的鱼网卷住了,渔民把鱼叉从鱼笼上端的孔中伸进去,把罩住的鱼叉上来。 茵莱湖上的捕鱼人都是用单脚划桨:桨别在右腿膝弯后面,右手稳着桨把儿,左手拖着鱼网。茵莱湖里的芦苇很多,只有站起来才能看到芦苇下有没有鱼,所以当地人发明了这一独特的划船方式。划船过程中,渔人的身体姿势十分优雅:斜身跷腿蹬腿,整个身体和小船成为一体,桨板起落处,船无声漂曳前行,桨板带起的一串水珠,也是落水无声。他们空出的双手可以用来捕鱼。据说这种独特的捕鱼方式,有十分重要的保健意义。因常年生活在湖上,渔人为避免双脚的行走功能退化,就发明了这种原始又独特的划桨姿势。不过,在仅可容身的小渔舟上,不可有太大的动静,既要保持平衡,又要忘情作业,没有一番艰苦的训练,恐怕很难身怀如此绝技。 晚餐时,看到不少新鲜瓜果,味道不错。在导游提醒下我才知道,它们就是在这湖上栽培出来的,原来这里有独特的“浮岛种植法”。第二天,乘船向湖心前行,我看到大片“水上农田”,还有围墙,密密麻麻地插着竹竿。导游手指那泊在水面上的一垄垄西红柿、黄瓜、豆角、鲜花,介绍说这是当地人发明的“浮岛种植法”:收集水下的海藻,聚起来漂浮在水面上,再把水底的泥浆打成湿泥砖铺在水草上,上面糊上稀泥浆,把一船船水草连泥带水地往“草岛”上铺,并从陆地上运来肥土铺在“草岛”上面,这样,土层就越来越厚也越来越肥,之后就可以搭棚种菜了。无论潮起潮落,这些菜园子却总是浮在水面上,发大水也不怕,而收下来的干枝和青草则都铺在海藻圈上当围墙。最重要的是竹竿,这种浮岛通常厚1至3尺,必须用竹竿插到湖底加以固定,否则第二天你的菜园子就不知道漂到哪里去了。 既然有浮岛,自然也就有水上村落了,透过湖中绿荫,可窥到一栋栋农舍和寺塔。茵莱湖上的水上村庄都是木制房屋,甚至有三四层的木头楼房,都被支撑在竹竿上,一排排立在湖中央,远远望去,如海市蜃楼一般,那是真正的水上人家。靠近细看,便发现有两种建筑法:一是在土层厚的浮岛中心建房,仍采用打地基建筑法,与陆地施工无异;二是采用打桩法,将柱子的一头打入水底,另一头则露出水面约一米多高,然后在桩上铺木板,建成水上阁楼。“水上人家”以浮岛为单位组成“水上村落”,每个村之间都隔着湖水,遥遥相望,村民们甚至可以相互调大嗓门传递信息。若两座浮岛距离较近,便架起拱形竹桥或木桥,这样桥上人来人往,桥下小舟穿行如梭,构成一幅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景。 |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
编辑:Crystal J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