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苑·摄影 > 文苑 > 正文

记得那年中秋

2011年09月13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那年中秋,我是在美国度过的。

“每逢佳节倍思亲”,还没到中秋节我就思念起家人,望着那轮由缺到圆的月,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思乡之情:这要是在国内该有多好啊!热热闹闹过节,团团圆圆吃饭。

就在我胡思乱想时,女儿告诉我,他们学校的“中国学生联合会”要举办一个中秋晚会,邀请我去参加。我猜想,这回可能要过一个别开生面的中秋节了。

中秋节傍晚,我与女婿匆忙赶到会场。只见参加晚会的人在那里排成一条长龙,有白人、黑人,也有黄皮肤人,大家都兴致勃勃。

晚会开始了,首先出场的是一位美国学生,他高高的个子,白净的脸庞,浓眉大眼,十分帅气。他用美国话介绍了“中秋节”的来历,讲述了“嫦娥奔月”的传说。他讲得幽默诙谐,不时引起在场人的共鸣,掌声笑声不断。

接着上台的是一群学中文的美国学生,他们不施脂粉,穿着随意,个子高矮不一,皮肤黑白相间。他们表演了两个节目。—个是男女声小合唱《月亮代表我的心》:“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我的情也真,我的爱也真,月亮代表我的心。”大家都很喜欢听这首歌,尤其是那些年轻人,边听还边随着哼上两句。由此看出唱歌的人很投入,听歌的人很开心。

另一个节目是集体朗诵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想,要是让中国学生吟诵这首词,也许是易如反掌。可是,让美国学生用中文来朗诵,还真有一定难度。正因为这样,就更引起在座人的关注,有的人低声给他们做些提示,我也不断地给他们鼓掌加油。有一位男生,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皮肤黝黑,个子不高,穿一条宽松的休闲裤,站在头排的中间,似乎有点领读的意思。当他吟诵到“高处不胜寒”时有些结巴,他高声喊着:“高处,高处——”就是说不出来下面几个字,台下有人接茬儿说:“不胜寒,不胜寒!”这样,台上台下一呼一应,融为—体,使晚会高潮迭起,热闹非凡。

接下来有两位美国教授登台表演。一位女教授温文尔雅,风度翩翩,上台后用中文边朗诵边表演了李白的《静夜思》。她朗诵得有声有色,字正腔圆,表演得有板有眼,惟妙惟肖,赢得了师生的热烈掌声。

更引人注目的还是那对华裔双胞胎小姐妹,她们登台演唱了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歌声一落,就有一位美国人跑上台去,要求和这两位小姑娘合影留念。

最后走上台的是—位老者,他身材魁梧,潇洒英俊,高鼻梁,大眼睛,美髯垂胸。他用中文给大家演唱了几首中国儿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找朋友》等。当他唱得高兴的时候,就请大家起立和他一起唱,大家边唱边敬礼握手,会场的气氛十分热烈,把晚会推向了高潮。

回家后,女儿问我:“今天的晚会怎么样?”我说:“不错!既过了中秋节,又传播了中国文化。”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编辑:Crystal 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