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每一个中国留学生,尤其是住在北美的,大多有过在国外买私家车的计划。相比之下,我的很多欧洲同学也有一个购车计划,但不是丰田、宝马,而是自行车。 欧洲原本就有自行车传统,据说随着工业化进程,上世纪70年代时,阿姆斯特丹还曾经为单车交通体系是否应向机动车道让步而大为头疼,最终靠公民投票,确立了城市道路建设继续以方便单车通行为中心。近几年关于气候变化的讨论更掀起了欧洲拥抱自行车文化的新高潮。比利时、丹麦、法国都是有名的“自行车友好”国。今年初,伦敦更是推出市区租赁自行车项目,即在市中心范围内密集增建可以自动租赁结账的自行车架。只要你有一张银行卡,在街边的机器上一刷,就可以推走一辆自行车。租赁费用一天一英镑,可比地铁票便宜多了! 对于留学生来说,学校或宿舍区的各种单车俱乐部、维修俱乐部更方便你结识新朋友、认识新地方。表姐的一位同学,刚到法国第一周就和日本同学结伴,两辆单车一路骑到了瑞士。硕士时,我的一位南非同学更是不停地怂恿我购买单车,她的理论是,一个人对一个城市的视点因交通工具而不同,比如依赖地铁,伦敦在你脑海里就是一张七彩“蜘蛛网”(地铁图);依赖机动车,伦敦就是一块块的水泥停车场;依赖脚丫,伦敦很生动可晚上脚板也生疼;单车就不一样啦,路线、节奏随心所欲!如同2008年英国大片《无忧无虑》片头女主人公单车穿越伦敦闹市区那长达2分15秒的画面,让人不由想起英国人Derek Mahon所写,蹬上自行车人生“即一串沟凹山脊 /幸福自由旋转/穿过飘香霍桑篱”。 当然,单车绝对不仅仅是追求自在又省钱的学生的专利。在伦敦市区,不乏西装革履的职业男,蹬着自行车赶路。由于英国多雨,你还会发现不少男士用粗厚的高帮袜子裹住裤腿,看起来十分滑稽,但这样骑过水洼就不会脏了裤脚。生意场上仍然风度翩翩。 在欧洲,宣布自己拥有一辆自行车,会让你的同学或同事当即将你和下面一系列描述联系在一起:追求健康、有环境意识、浪漫、性感(如果你恰好穿着自行车服的话)、小资、自信、讲究品质,喜欢机械工艺,还有最重要的——像个当地人。你想,“躲在四个轮子的钢铁盒子里”和“自由穿梭于大街小巷”相比,哪个形象会让你显得更酷呢? 随着自行车文化的再次兴起,很多欧洲城市,比如伦敦也出版了关于城市交通图的自行车版本,比如一些街道是单行线、双向并线等等。 在谷歌上敲入“欧洲”和“自行车”,就可以轻易找到欧洲40多个国家的200多条路线图和出行指南。当然,这里也要提醒背包游的各位,单车上看欧洲,还得安全第一。 |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
编辑:Crystal J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