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苑·摄影 > 文苑 > 正文

行走在英伦,描绘属于我的色彩

2010年11月26日  来源:新东方 
  
  人生中最漫长的一个午觉,昏昏沉沉中有人拍着我的肩膀说:“快看,伦敦!”来不及伸懒腰急忙坐起身来,伦敦的鸟瞰图,就这样印刻在我的脑海里,与很多城市相似,却又隐隐透露着不同。突然才意识到,在我渴望这个国度如此久的岁月里,我从未在脑海中想象过它的模样,只是傻傻地挂念着。这一个执念,模糊却有力量,散发着一丝丝的神秘感,将我一步步引领到它的面前。我知道,在接下来的时光中,一张空白的画卷就要开始描绘上新的色彩。

  关于时间与钟表

  2010年8月7日,我的这天不再是24小时,而是31个小时。跨越了八个时区,卸下沉重的行李,终于在伦敦落脚了。天迟迟不肯黑,一如我的心情,不肯轻易结束这漫长而又不可思议的一天。

  漫步在英国的大街小巷,总是能与各种各样的钟表相遇。或许是镶嵌十字路口的一座古典风格的石碑上,或许是宁静的午后从教堂传来的悠远的钟声,又或许调皮地充当着温莎城堡女王的火车车头的引导者,神奇的是他们都依然在滴滴答答地走着,非常尽忠职守。

  当我站在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时候,那闪耀的0°经线让我终于有了在异国真实的存在感。穿越时光的隧道,去探寻先哲们对于时间的定义,曲曲折折,却在无意中为人类创造了一个生活的模式与规则。钟表,这看似简单似乎无玄机的东西,却承载了人类几千年的智慧。

  时间的流逝是必然的,而时计的出现却让人们感受到时光匆匆的脚步,明白自己该如何度过有限而短暂的人生。

  在温莎城堡我见到了日晷,其实日晷的原理在格林尼治天文台的一个海豚雕塑上也有体现。看起来它只是简单的两个尾巴几乎相触的海豚,但却暗藏玄机。通过光线穿越两个尾巴的空隙,投射到有近180弧度的线板上,粗线细线间,却指示着时间。我兴致勃勃地研究着这个雕塑,暗暗思索着它也是中西智慧结合的见证物。

  关于差异与沟通

  伦敦是一座充满惊喜的城市,你不必去世界各地,因为在伦敦你可以遇到世界各地各种肤色的人,非常融洽地生活在一起,更神奇的是,伦敦可以保持其本有的特色。虽然对于伦敦而言,我是个外国人,但身处伦敦街头,却丝毫没有不自在的感觉。

  我非常淡然地接受了英伦的文化差异,包括被大家不停诟病的饮食习惯,冷水、冷牛奶早餐、单调应付的午餐面包、撑死人的晚餐和布丁...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只要接受就好了,我没有太想念中餐,因为放诸多调料的菜式常常搞到我喉咙痛,反而不如全麦面包,至少不会发胖又健康。我感叹我的包容能力,或许这是我离家2000公里三年的生活赋予我的能力,我想我吸收了广州文化的精髓—自由与包容,于是更坚定了我要走更远的决心,世界有差异才更精彩。

  论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没文化,真可怕”。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不见得西方文化就有多肤浅,一样值得深入发掘。面对庄严的教堂,神圣的壁画,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我只能在心里暗暗地赞叹,却无法感知其真正的美,因为不了解而产生了隔阂。对于西方文化和历史的缺失让我的旅途变成了彻底的“文盲游”,虽然积攒了实际的经验,但却无法弥补我的无知。

  在换了一种语言之后,我发现自己的知识量少了一半还多。我一直很好奇最初的翻译是如何在英语和汉语中架起桥梁的,不可置疑他们的贡献为我们今天学习各种语言创造了便利。另一方面,我却发现,在我们以为中国一天天强大之后,外国人会很了解中国,但这是一个很大的谎言。事实上,在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翻译上存在着很大的偏差,而且由于思维习惯和文化认同的差异,也造成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理解上的偏差。在伦敦的语言学校上课的时候,我发现因为翻译的问题,或许欧洲人并不认同中国文化的成就和影响,譬如将黄帝与达芬奇、牛顿做比较,他们会认为达芬奇和牛顿是最有成就的,否认了黄帝对于文字农业等方面的贡献,而文字确是文化最重要的承载工具之一。

  逛街也是了解英国人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我无意流连在那些所谓名牌之中,做工精良的往往都是made in China,不能将中国的产品牌子摆到大街上,而只能在物品的标签上小小地标明这三个单词,不禁感到一阵凄凉。国外的世界,就是一个三级世界,白种人,黄种人,黑人,即便再融洽也是一种假象,无法遮盖这不争的事实。

  其实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互相影响的,要弘扬中国文化,还需要下更大的功夫。要将中国文化熟捻于心,尊重和了解外国文化,同时还要做好沟通。别的不说,单说筷子和刀叉,其实刀叉是很没智力很野蛮的用餐工具,刀叉易学,但筷子却不易学。在盲目追求西餐至上高雅的同时,我们是不是该先了解下自己的饮食文化,不妨就从这简单的小小的一双筷子做起吧。

  关于艺术和艳遇

  伦敦是一座充满惊喜的城市,正如同之前Dave所描述的那样,你不必去世界各地,因为在伦敦你可以遇到世界各地的人,互相尊重和谐地生活在一起,更神奇的是,伦敦可以保持其本有的特色。在伦敦待了五天之后,我终于搞到一份交通地图,自由行的本性又被激发了。我开始随意地走走停停,伦敦太小了,但是又太精彩,你永远不知道你会遇到什么,右边拐角一家博物馆,没几步就又是著名的学院,闹市中穿越一座拱门是一个幽静的石子公园,公园周围竟是法律界精英辈出的风水宝地。

  没有看到伦敦的夜景,是我最大的遗憾。在伦敦眼的3D电影里看到的伦敦夜景,无与伦比的耀眼,一瞬间会莫名地感动。与一座城市缩小心之间的距离,需要在黑夜与街灯的烘托下边行走边细细品味,只可惜伦敦是一个夜生活不太丰富的城市,或许不只是伦敦,而是整个英国,甚至整个西方世界。不过“艳遇”还是有不少的,见面不过两分钟就问我有无男友明日有无空的印度小青年,误以为我是韩国人赞我有酒窝的南美店员,一直微笑着看着我在海德公园喂鸽子的法国佬,还有跟我热情聊天帮我拍照送我地图梦想有天能在中国和非洲做生意的黑人大叔。

  回想在广州的三年,流连于各种服装店和小吃店,粗俗不堪,但在英国的日子里,仿佛回到了八岁时,只爱逛书店和手工艺品店。踩过牛剑的大学出版社,踩过莎士比亚故居的公共图书馆,在剑桥见到第一个乐谱书店,里面满是古典音乐的气息,典雅而高贵,外加一位西班牙帅哥坐阵。淘到三本打大折扣的书籍,欣喜若狂。或许在不知不觉间,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又重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

  英国街头艺人的水准都特高,随便伶一把吉他出来的帅哥,唱的都特别销魂。音乐大街小巷时不时就会遇到,追求音乐梦想的他们有的还会烧制自己的碟,免费给过路人听,不过当然不好意思免费拿了。遇到一对姐弟,一个拉小提琴,一个拉大提琴,其实水准不一定在我之上,不过路人依然乐意驻足欣赏,我暗暗地琢磨,混不出去了可以出来卖艺。

  关于教育

  此行的目的之一是去看我心仪的学校,UCL的罗马风格的建筑让我心生敬仰。此前我认为非伦敦的大学不上,当真正身处熙熙攘攘的伦敦大街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个寸土寸金的城市并不适合潜心修炼,学习需要苦行。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时伦敦的学校实在是太小了,不够我撒野。而牛剑这种大学城则是另一番光景,不如伦敦繁华,却悠闲自在。总之,令我非常矛盾。伦敦热闹但需抵制诱惑,田园风光虽好有益安心求学但却需忍受寂寞与枯燥,不知哪个更痛苦点,人生就是不停地站在这山头,望着那山头高,从来没个十全十美的。

  在剑桥的日子里过的十分慵懒,每日活动之一就是陪房东的小孩子玩耍,不知不觉勾起了自己童年的回忆。三岁的小女孩就已经在学着照顾玩具娃娃,用各种模型做饭,搭床,培养动手能力,我这么小的时候在干什么呢?除了玩好似也在学习背诵诗歌。房东的父母都特别重视与孩子的交流,孩子们都很坚强懂事,不随便哭闹。我开始羡慕英国人非常顾家,至少父母会有很多时间陪着孩子,而不是忙着赚钱。

  剑桥一直都是我梦想的学校,有人说,能够拿到全世界名牌大学的学位证也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之一。而我,正在努力希望将来可以创造这一种幸福。希望再次来剑桥的时候,能够以剑桥学子的身份,流连于其浩瀚藏书的图书馆,泛舟吟诗于康河之上,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躺在草地上沉醉于古典文学之中。

  旅途每日都非常疲惫,晚上回去不到10点眼皮就开始打架了。有很多的美景记忆或许会慢慢被抹去,但各种感受我相信我是不会忘记的。英伦归来还是要回归到自己的生活,当相信自己也可以努力驾驭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会不惜一切向目标进发的。旅行的另一番意义就是让你更了解自己,有些缺点改不了就算了吧,优柔寡断也不见得是什么重罪,贪多爱好多也不一定就肤浅,博大精深既然可以作为一个成语出现,那我就敢相信我有实现它的一天。

  尾声

  在英国的最后一晚,我终于见到了月亮。因为英国通常9点才天黑,来不及看月亮我就困了,一直以来都没见到月亮。那晚是圆月,见到它我才意识到自己开始想家了。还记得在去英国前好友发给我的短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英伦西。”

  回家。回家。

  在行走中思索,在无知中启蒙,在发问时明智,在留恋中别去。

  但我相信,我和英伦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好故事,才刚刚开始。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编辑:Crystal 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