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苑·摄影 > 文苑 > 正文

在德国的那些事儿(如何适应异域文化①)

2010年10月08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俗话说“入乡问俗,入国问禁,入家问忌”。漂洋过海、正在德国求学的你,是否已经顺利入乡随俗,适应了那里别样的风情民俗呢?

“守时就是帝王的礼貌”

德语中,有句流传久远的谚语——“准时就是帝王的礼貌”。众所周知,德国人的守时观念跟他们的汽车一样,世界闻名。

关于德国人的守时,曾有人戏言:如果你被邀请到一个美国人或加拿大人的家里做客喝鸡尾酒,通知你的时间假如是晚7时整,那么你就应该明白,你应该在7时1刻到达,当然也不能迟到太多。然而,如果这是在德国,邀请你在7时到达,就意味着你应该恰好那个时间到。

正在柏林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江鹏,对此也是深有体会:“在来德国之前,听别人介绍或者从各种媒介了解到,德国是一个守时、严谨的国家。到这里之后,发现确实是这样,就连街边的公交车站,都有一套严密的时刻表,更别说地铁和火车。上面列出了各路车到站的时间,而且时间确实很准,哪怕有误差也在1分钟之内。”说起德国的公车时刻表,江鹏满脸笑意,“我觉得这种时间表制度,真是太方便了,你可以靠它计算出到目的地需要花多长时间,时间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我有一次去朋友家吃饭,之前都说德国人既不想你早去,也不想你迟到,因此我就掐着点去乘公车,最后到他家时非常准时!”

“享受”使人生有更多意义

也许德国人的严谨守时会让人觉得略显“古板”,但其实不尽然,去过德国的留学生,大概都会有这样的同感:“在德国,不管有钱没钱,每年都是要休假的,这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

正在柏林工业大学读研究生的万捷也发现:“德国人度假的时候,是绝对不会接听工作电话和收发电子邮件的,如果有人冒昧来打扰会让他们非常反感。在他们看来,赚钱一定是建立在不牺牲休闲的基础上。”

万捷在德国留学两年来,学习、打工之余,也会像身边德国人一样,珍惜每次休闲度假的机会,有时甚至会想办法挤时间去“享受”,在他看来,“享受”使人生有更多的意义。两年来他可是收获不少:“瑞士阿尔卑斯的风光让我流连忘返,日内瓦和法国之间清澈的河流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莱茵河上游的瀑布让我感受到人生的壮烈,苏黎世绝佳的居住环境让我见识到了什么是世界最佳居住城市,黑森林滑雪让我感受到世界的洁净,阿姆斯特丹的风车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悠久的过去……”

今年9月底10月初,万捷组织朋友自驾游,一起参加了向往已久的德国传统民间节日——慕尼黑啤酒节,和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举杯痛饮、载歌载舞,享受节日的喜悦。

“要学会计划和等待”

一群大学生曾在德国某个城市街头做了个试验,他们把“男”、“女”两个字分别贴在马路边两个并排电话亭的门上,结果发现,来打电话的男士都走进了“男”电话亭,女士则都进了“女”电话亭。一会儿,“男”电话亭爆满,先生们宁可在门外排队,也不去光顾正空着的“女”电话亭。

在德国柏林生活了1年多,江鹏对于恪守规矩的德国人,十分感慨:“德国人做事情就是很有秩序,没有很浮躁的感觉,踏踏实实。他们高度流程化,一步一步地按照规矩办事,一般不会有太多的差错。但是,若要办一件事,往往要花上很长的时间。” 

江鹏每个月的上网费,都是通过银行提供的自动转账设备缴费,只需事先设置好每月固定哪天、转多少钱到某个固定的账户即可。但是他还是为缴费的事犯过愁:“我家的网络前些天出了点问题,被断了网,当时并不知道在德国转账这么慢,最后发现竟然是在4个工作日后,对方才收到转账。原来,自动转账操作完成之后,还要等银行方面再操作,对方账户才能收到钱。那时间都花在等待上了。所以,吃一堑长一智,在这里你要学会计划和等待。”

高宣曾在德国学习、工作近10年,现已是启德教育集团资深德国留学专家,对此也是感受颇深:“德国人十分严谨,但相对来说,德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也比较慢,比较放松。因此,学生到了德国更要提高自身的自理和自控能力。”

学会运用“德国方式”交流

“在这里英语用得不多,除了德语,就是西班牙语、法语等,还有很多自己都没听过的语言。总之,语言不通,和当地人交流起来很困难。但是只有通过语言沟通,才能了解德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自己的想法。”正在柏林工业大学读博的李强,刚到德国时,着实为当地的语言环境犯了愁。

高宣给和李强有类似烦恼的留学生们支了个招:“语言如果实在有问题,德国一些大学都有语言中心,免费提供德语、法语、英语等语言课程,学生可以去语言中心报名,提高自己的德语水平。” 

江鹏在和德国同学交流过程中,也有他的困惑:“上次和班里的德国同学出去玩,出发前并不知道具体地点和活动,去之后才发现,原来就在一个湖边,大家坐在那里晒太阳,然后聊一些周围人做的事或者是碰到的事,比如某个人走路的方式、吃饭的样子等,我听着觉得都不好玩,但是他们却聊得非常开心。总之,聊天找不到共同话题,感觉很难跟他们搭上话。”

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的唐虹,上世纪90年代末曾留学德国,并获得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作为早期的留德学子,对江鹏的困惑,她要分享的心得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国人与德国人在表达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上有差别。作为中国留学生,如果不尝试按照‘德国方式’与德国人打交道,很难实现有效沟通和理解,有时甚至会造成误解。只有细心观察、体会、学习并运用‘德国方式’,尽可能地多说德语,尽可能地租住在德国人家里,尽可能地多交德国朋友,才能使自己在德国的学习和生活顺利和愉快。”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编辑:Crystal 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