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3年第5期 > 正文

海天之间 檀岛岁月(上)

2013年05月06日  来源:神州学人 
  

学联是个快乐的大家庭

文/杨明
  有这么一块土地,在海天之间,距离最近的大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也有2400英里,这就是夏威夷。也许起初每个人的目标不尽相同,但是最终我们都选择了这里,飞越千山,远渡重洋,来到夏威夷大学,相聚在夏威夷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以下简称“学联”)。学联由我们每个人组成,而我们仅仅是学联历史上的一页……
  
引子:来到夏威夷

追本溯源,一切都要从来到夏威夷说起。“你为什么要来美国?为什么要到夏威夷?为什么要去夏威夷大学?”这大概是身在夏威夷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在签证时最常遇到的问题。2008年7月,北京,当我站在签证官面前,我的回答是“我为求学而来”。我要到夏威夷大学亚洲戏剧系学习和研究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最高成就的昆曲,而我的导师是研究中国戏曲的世界权威。
  我在国内的求学经历相比很多人来说已经是相当丰富多彩了,而我出国求学的决定,也同样让不少人感到意外:我已经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7年,还作为北外专家组成员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授课,为什么还要远赴海外,重做学生?读研时,我的专业是翻译理论与实践,我向来喜欢古典文学,但唐诗宋词元曲的翻译都有人做过,所以按照研究生导师的建议,我的毕业论文写的是明清传奇的翻译策略,而明清传奇,通俗地说,就是昆曲的文本形式。我的硕士论文答辩是在2001年5月10日,8天之后,也就是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共有19项文化活动和口头文化表现形式得以入选,其中就有中国的昆曲。这当然是巧合,但也有些注定的味道。我开始密切关注昆曲的最新发展,并且随着观看演出的增多,关注的要点从昆曲的文本逐渐转移到作为戏剧形式的昆曲上来。我希望能够深入研究昆曲在21世纪的保护和发展,这要求结合当今的时代性,以及国际化的趋势,所以经研究生导师推荐,我来到了夏威夷大学。
  我在夏大的博士生导师是Elizabeth Wichmann-Walczak教授,中文名字魏莉莎,1979-1981年间作为中美建交后首批美国交流学者来到中国的南京大学,通过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引见,拜梅兰芳的关门弟子沈小梅为师学习京剧,并在江苏省京剧院观摩演出和排练,1980年在南京进行了2场汇报演出,剧目为梅派代表作《贵妃醉酒》,大受好评,得到“洋贵妃”的美誉。1985年,她与文化部派出的专家团合作了第一部英语京剧《凤还巢》,并从1990年起与江苏省京剧院合作,每4年推出一部英语京剧作品,迄今已有6部,分别为:1990年的《玉堂春》,1994年的《沙家浜》,1998年的《四郎探母》,2002年的《铡美案》,2006年的《杨门女将》和2010年的《白蛇传》。目前最新的剧目已在运作之中,眼下暂时不能泄露详情,但有一点可以广而告之的,就是绝对精彩!魏老师的学术成果与英语京剧演出,为中国戏曲在世界舞台上的推广作出了巨大贡献,也给她带来了中国戏剧梅花奖,并使得她成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唯一的外籍会员。
  魏老师的成就代表了夏威夷大学亚洲戏剧的传统,其发轫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各种亚洲戏剧形式以英语呈现在夏大的舞台上,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从广义上说,这也代表了夏威夷独特的人文地理传统:东西交汇、文化融合。举个小例子。走在夏威夷的大街上,你会发现白人是这里的“少数民族”,亚裔占据了人口多数。在这里,不仅随处可见中国同胞,甚至不时可以听到字正腔圆的中文从不同肤色的人口中说出。亚洲、特别是中国文化的传播可见一斑。所以,每当新来的同学和朋友惊问:“我真的来到美国了吗?”我总是笑着借用一位学长的话回答:“不,你是在夏威夷!”
  
见到中国人

来到夏威夷,未识学联,先见到中国人。我获得了一份夏大亚太研究学院中国研究的奖学金,要求我以“学生学者”(Student Fellow)的身份住在东西方中心(East-West Center,简称EWC)的宿舍,并参加其各种活动。
  我是2008年8月18日那天到夏威夷的。下了飞机,来到学校,办好入住手续,已是中午,虽然身无长物,但难抵饥肠辘辘,于是从行李中拿出老母所赠抗饥灵药——方便面,走向厨房,看看有无加工之法。到了厨房,还没进门,就闻到中式菜肴的芳香,推门而入,只见煎炒烹炸,一派中餐馆饭口儿的繁忙景象,真是要让人活生生地“直把他乡认故乡”了。
  在EWC最先认识的是帕文基金会支持的“中国记者特别新闻培训项目”的3位新华社记者,大家年龄相近,志趣相投,很快成为朋友。该项目由美国慈善家埃尔伯特·帕文(Albert Parvin)资助,于1981年开始,每年资助6名中国新闻记者来夏大进行10个月的交流学习。目前除3名新华社记者外,另3名来自《中国日报》。EWC宿舍的居民基本都是来自亚太地区的学生,其中当然也包括美国学生,专业大都与亚太范围内的研究相关,所以刚开始被“外国人”——因为在这里我们其实才是外国人呢!——的纯正中文屡屡惊艳,久而久之也习以为常,知道在厨房、书店、商场等公共场所,除了英语是通用语言,中文对话也算是半公开的,因为不知道哪句话流进旁边哪只耳朵就能激起会心一笑,又从哪个口中勾出惊人的高论来。不过,国际学生还是EWC的主体,其中来自中国的同学更是逐年递增,近来中国的学者来夏大交流也日益频繁,每年光是住在EWC宿舍的都会有几十人。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