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3年第2期 > 正文

学联,让我更快成长

2013年02月01日  来源:神州学人 
  

在机场迎新的学联志愿者

文/丁宁

  每一位海外留学生,不论离家的日子有多长,距离有多远,留学那些年走过的路无不都是荆棘丛生、跌跌撞撞。但学联仿佛一盏明灯,照亮留学生活的角角落落,温暖一颗颗年轻而又孤独的心……

  2012年8月26日,当我和中国留荷学生学者联合会(以下简称为“全荷学联”)的志愿者们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迎接新生的时候,时光仿佛又回到了10年前的今日……
  留学10年,我从懵懂茫然的一名新生,到面对100多留荷学子侃侃而谈的大学老师,从硕士到博士、博士后,从学联分会志愿者到学联总会主席。在我的留学生活中,每一个片段似乎都与学联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
  今天,我站在这里,等候着来自中国的新留学生们,身份不只是全荷学联总会主席,我更把自己看成他们的大姐姐,我的身边是和我一样为学联工作无怨无悔付出的志愿者团队。看着新留学生们那青春的笑容洋溢着理想与憧憬,朗朗的欢声浸润好奇与渴望;看着学联志愿者们不厌其烦地解答他们的问题,耐心指导他们如何阅读火车时刻表、购买车票;看着与我们一起在机场接机的中国驻荷兰使馆教育处方庆朝参赞叮嘱新来的弟弟妹妹们注意留学生活安全,我深深体会到学联志愿者这个小小的角色所发挥的巨大的正能量和温暖,也深深地体会到大家对全荷学联倾注的那份热情和努力。
  我能想象,深夜,在中国,一对中年夫妇也许早已久久围坐在电话机旁,为的是听到来自千里外的那一声“爸、妈,我到了”。也许,今夜的晚饭没有儿女的欢声笑语,食不甘味;也许,无论哪位亲朋好友打进来电话,都被好言劝停,为的是把线路留给这声来自海外的平安回复。
  做学联工作,看似是为了留学生服务,但为人儿女的我们,深知每一位留学生都不是单纯的个体,他们的身上寄托着家人殷殷的期望,满载着父母深深的思念,他们的平安牵连着无数个家庭的幸福。
  做了6年学联工作,从分会到总会,总免不了产生一些惯性思维。比如,每年圣诞假期是留学生出外旅游的高峰,不免有人会玩得尽兴,便忘记给家人打个电话、发个邮件报个平安。每逢这个时候打开学联邮箱,便会弹出不少找人的讯息。久而久之,我就习惯性地认为,“没什么要紧,这位同学肯定又是自己玩疯了!他百分之九十九是安全的。”我记得教育处的夏磊老师曾经说过:“哪怕有百分之一会有危险的可能,我们也不能忽视。”这句话深深地刻在我心里,也让我在处理此类邮件时设身处地为留学生的安危多考虑考虑。
  2010年,学联接到一个电话,得知有位中国男生身体健康状况极差,希望我们能去学生宿舍看望一下。我和当时担任格罗宁根分会负责人的相飞、余子麟、于凌云3位同学冒着大雨,骑车来到他的宿舍。打开门的一刹那,我们完全被惊呆了,眼前这位时龄24岁的男生,瘦骨嶙峋,竟然连坐都坐不起来,瘫倒在床上,说话都已非常费力,只能微微活动一下手指与我们交流。我们当即决定,联系救护车,将他连夜送到医院急诊室救治。经检查,这位同学得了严重的结核病,但还算救治及时,生命无忧。
  将他送往医院的我们在这之后的半年时间内,也不得不反复接受检查,以确保没有被传染。我们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因为和留学生的生命比起来,我们所做的这些都微不足道。
  在过去几年,全荷学联从总会到地方分会都加强了与学生、学校和国内学生家长的联系。可以说,每一封邮件我们都在24小时内认真回复,从不推诿,从不怠慢,因为我们知道,这事关留学生的平安和他们家庭的幸福。
  正是学联志愿者的这种事无巨细、倾力相助的工作作风,不仅让中国留学生和家长们给予了我们充分的信任,也让荷兰人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留学生的生活状况,加深了中国留学生和荷兰人之间的关系。

学联志愿者是一群热心热情有责任心勇于担当的年轻人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