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 > 创业资讯 > 正文

黄华华:构建广东特色创新创业环境

2011年04月14日  来源:南方网 
  
  11日召开了广东省科技大会,省长黄华华提出,广东将“力争到2015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60%,技术自给率达72%”,主要创新指标要接近或达到世界创新型国家水平,并希望用“大科技、大开放”的发展格局,构建与国际接轨、有广东特色的自由创新环境。

  

创新体系趋成熟人才机制需改进

  

省长黄华华提出了“未来5年内主要的创新指标要接近或达到世界创新型国家水平”的目标。据记者了解,实际上,广东省以“高新区-专业镇-产业技术转移园”为主的产业创新集群,以及以“科研单位-产业转移平台-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体系,目前已基本完成。“千人计划”、海外创新团队引进,粤港科技合作等跨区域乃至国际人才引进及合作机制也已初步建立,创新启动基金、高新区创业引导资金、自然科学基金-广东联合基金等资金的投入,使创新的物质资源也逐渐有了保障。

  

尽管如此,广东目前的创新成效并不尽如人意,近十年鲜有广东科研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即是明证。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无外乎两个:创新物质保障和创新人才机制。比如创新人才团队方面,相比京沪,广东虽具特色,但整体差距也较大。

  

广东在引进人才的工资、住房、科研启动等方面待遇可算不薄,但对引进人才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并不明确,不少以假期前来做访问学者的海外知名专家,也可以堂而皇之成为“引进人才”,并能将其在原所在单位的科研成果作为“合作成绩”通过验收。而部分真正有意到粤发展的科学家,却因为经费不足、创新试验环境、创新人才团队构建等方面的原因,选择到京沪等地再择业。

  

很显然,广东省“十二五”科技规划提出的“要加快推进重点领域人才开发工作,加紧制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路线图计划,努力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急需紧缺人才”才是创新之本,有针对性的、有目标的、有考核机制的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才是保证一个地区持续的创新能力的关键。

  

在这方面,广东其实有良好的范例,比如深圳。该市目前已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集群,前段时间公布的全国创新企业10强,7个都在深圳。华为等深企对创新的资金投入,对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对谋划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破局“十二五”的广东,无疑是可以借鉴和推广的。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编辑:yang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