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丹阳 赵九章1907-1968 浙江吴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1935年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气象学。1938年回国,先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 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的档案中,有一名学生的记录颇为奇怪。他的留学信息是这样记载的: 专业:高空气象学 导师:叶企孙、竺藕舫(竺可桢) …… 按照当时的规定,利用庚子赔款公费出国的留学生应当去往美、英、法、荷、比等国。但是,叶企孙、竺可桢曾先后到德国进修考察,认为德国柏林大学的气象学教学与研究水平高,因此不顾规定,坚持派这名学生到德国学习。 这名学生就是赵九章,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4年,他的导师叶企孙先生看到了气象学在未来航空工程、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建议他出国学习气象学。随后,将他推荐给时任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一代气象学宗师竺可桢先生,以完成出国留学前必要的进修学习。 1935年7月,赵九章正式前往德国柏林,在著名气象学家费克和德芬特的指导下开始学习气象学。 赵九章在清华时就是出了名的刻苦学生,到了德国,他的勤奋好学引来了德国导师的关注,经常对他进行重点指导。1937年,赵九章完成了一篇名为《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的论文。在论文中,他根据自己的思考,将数学、物理和流体力学原理引进气象学中。这篇论文不仅受到了2位德国导师的赞赏,更引起了国际气象学界的重视。 在德国的留学生涯也不只是埋头苦学。赵九章心中始终燃烧着对家国天下的强烈责任感。怀揣着科技救国的理想,在德留学期间,他不仅关注国际气象学学术动态,更一直关心着国内的气象学事业,并且十分明确自己学习气象学的目的:学以致用,服务于国防和国家建设。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赵九章没有选择立刻回国,而是留在德国继续完成学业。1938年,归心似箭的赵九章终于完成博士学业,踏上了归国的旅程。他首先乘船到香港,再从当时法国人控制下的越南辗转抵达昆明。 此时的中国山河破碎,清华、北大、南开3所大学在昆明共同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这位年轻的博士被母校聘请为理学院地理气象学系和航空工程系副教授。 在联大的生活艰辛异常。当时的教学、科研和生活条件都十分简陋。没有讲义可用,赵九章自己动手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动力气象学》讲义;为了进行高空气象研究,他不得不请同事谢毓寿买竹子,然后再一起制作风筝,放飞以进行观测。 战争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赵九章一家4口人,只能靠他并不丰厚的工资生活,日子过得甚为清苦。赵九章的女儿赵理曾回忆,家里4个人的内衣都破成了一缕一缕的,“那可真是衣衫褴褛”。除此之外,他们还常常要面对日军的轰炸,随时准备“跑警报”。 苦难的生活并没有消磨掉赵九章的意志,“报国”两个字始终刻在他的脑海中。正因为心中对救国的热望和对科学的追求,赵九章和他的同事们在贫瘠的条件下,依然做出了许多成果。这一时期,赵九章发表了多篇气象学论文,还向航空工程所提供了不少气象观测记录,还开办无线电探空仪训练班。不仅如此,他还帮助空军训练了5批气象人员,以反击日军的空袭。 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上,他坚持以物理概念、数学推导的方式研究气象学,推动了气象学的数理化进程,并且沿着这一方向,培养出了叶笃正等一批学生,这些人后来大都成为著名的气象学家,为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4年5月,赵九章在竺可桢的推荐下前往重庆北碚,出任气象研究所所长。这个由竺可桢一手创建的研究所,一度由于战争、环境恶劣,以及竺可桢的调任而一蹶不振。 在赵九章的管理下,研究所渐渐恢复了往日的活力。他极为重视研究员的学术进步。学生顾震潮回忆,赵先生“每周都要到房间里和我们谈,谈的都是科学问题,问我看什么书,考虑什么问题”。 既然接下了所长重担,赵九章也尽心于行政管理。竺可桢在1945年4月5日的日记中评价赵九章:“到所10月,对于所行政大事改进……研究指导有方……将来希望自无量。” 在1946年的国际气象会议上,赵九章代表中国气象学界介绍工作状况,受到了各国代表的关注。中国的气象学,在国际上也占有了一席之地。 |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
编辑:KY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