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原创专题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 战时留学人物谱·归国篇 > 正文

叶君健: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呐喊”

2015年09月06日  来源:神州学人 
  

文/李华雨

叶君健1914-1999

湖北黄安(今湖北红安)人。1936年赴日本。1937年8月回国,1938年在武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政治部第三厅从事国际宣传工作,同年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44年应邀赴英国任中国抗战情况宣讲员。著名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

2015年7月,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推出了一场特别展览,纪念中国学者叶君健在英期间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宣传所作的贡献。

提到叶君健,大部分人脑海中第一个浮现出来的,便是世界经典名著《安徒生童话》的中文译本。叶君健呕心沥血40载,翻译了全本的《安徒生童话》,并因此获得了“丹麦国旗勋章”。

然而,他在抗战中长期向英国士兵和百姓宣传中国抗战事迹的贡献,却被封存在历史长河中,鲜被人提及。正如叶君健次子叶念伦所说:“大家也许难以想象,一位给孩子们讲《丑小鸭》《海的女儿》的故事的人,与革命文学有何关系。”

1933年,18岁的叶君健以超群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外国文学系。学习之余,叶君健经常“见缝插针”地进行小说、散文和杂文的创作。“我的声音虽然微弱,但也要呐喊,敦促人民起来抗战。我要把我们人民的声音传到世界遭受着同样命运的人民中去。”

叶君健在大学期间的创作多以世界语进行,但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世界语却成了一种“危险的语言”——国民党敌视世界语,认为左派人士利用世界语与世界进步人士互通消息。因此叶君健的创作不仅需要“见缝插针”,还得“暗度陈仓”。1937年,他将大学期间以世界语创作的13篇短篇小说结集为《被遗忘的人们》(Forgesitaj Homoj),以“马耳”为笔名在上海出版。这些小说大多描写的是旧中国乡村中一些平凡的小人物,传达出被遗忘、被欺凌的中国的声音,被国际世界语领导人拉本纳称为“世界语无产阶级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36年,叶君健赴日本东京教授英语和世界语。卢沟桥事变爆发前,叶君健和其他10多名中国留学生被囚禁在东京的拘留所,罪名是“抗日”或“图谋不轨”。日本政府将这些“抗日顽固分子”关起来,就是为了防止事变发生时在东京引起骚乱。

在东京的牢房中被折磨了3个多月后,叶君健终于被放了出来,但被勒令即时离开日本。1937年8月11日,拖着疲惫得近乎崩溃的身体,叶君健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国。

抵达上海后第二天,叶君健就买了船票,回到武汉。此时的武汉已成为军事、政治与文化中心,抗日气氛十分高涨。1937年末,在冯乃超、张光年等人的组织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叶君健也是发起人之一。

随着战局急转直下,叶君健不得已前往香港,与协会的关系自然中断。在香港,叶君健和其他作家一同创立了《中国作家》这一英文刊物,向海外介绍中国的抗战文学。第一期几乎是叶君健一个人完成的,刊物一经发行便引起了强烈反响。莫斯科的《国际文学》立刻转载了叶君健所写的《二十年的中国新文学》,美国的赛珍珠也汇钱来订阅这个刊物。

在此期间,叶君健又“半自发、半有领导”地搞起了翻译工作。他夜以继日地翻译了很多有关抗日的文章,如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新阶段》,以及八路军在敌后建立根据地、打游击战和反对国民党顽固派闹摩擦的小册子。不仅如此,他还用英文和世界语翻译了诸如刘白羽、张天翼等作家的小说,这些译文后来都在外国的报刊上发表或出版。

香港沦陷前期,叶君健辗转来到陪都重庆,他在香港的翻译工作只得告一段落。这段时间里,他先后去往重庆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央大学任教,教授英文与外国文学。

1944年,应英国战时宣传部之邀,叶君健赴英国各地开展了600多场巡回演讲,以鼓舞英国人民的士气,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准备。叶君健用他慷慨激昂和饱含爱国热情的话语,向英国人民介绍了八路军与新四军这些由中国贫苦农民组成的、装备落后的军队,是如何在恶劣条件下展开艰苦卓绝的抗日游击战争的。其实早在1939年,叶君健就用世界语翻译了一本反映中国抗战生活的短篇小说集《新任务》,向世界人民介绍中国的战时文学和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独立而艰苦抗争的情况。

二战期间,由于各种原因,英国国内几乎听不到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消息,麦克法兰说:“欧洲战场的战事结束后,英国人都十分疲惫,大家都以为战争终于结束了,很少有人意识到在亚洲战场,在中国,抗日战争并没有结束。所以这段时期,宣传中国的抗日努力对叶君健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正是叶君健,凭借自身的语言优势与满腔的热情,用一张口和一支笔,成为了战时英国民众了解中国抗日战争情况的窗口,让西方国家开始意识到中国人在二战期间所遭受的惨痛创伤与灾难。

1945-1949年间,叶君健获英国文化处奖学金,在剑桥大学研修西方文学。他的第一部英语自传体小说《山村》就诞生在这一时期。叶念伦说:“西方的文学界却并未对此进行排斥,而是称他为‘革命史诗型的作家’,并给予了尊重。”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叶君健的名字仍然被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友人所传颂。他在另一个遥远的国度,为中国抗战所作出的贡献,没有、也不会被人忘记。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