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原创专题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 战时留学人物谱·归国篇 > 正文

吕叔湘:在祖国的土地上

2015年09月01日  来源:神州学人 
  

文/李华雨

吕叔湘1904-1998

江苏丹阳人。1936年赴英国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38年回国,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等职。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举国上下欢腾一片,孩子们也兴奋地乱唱乱跳。

半夜,吕叔湘和同事们进城游行庆祝归来,他激动地对孩子们说:“杜甫的诗说:‘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你们明白么?”

看着孩子们似懂非懂的眼神,吕叔湘一时百感交集。

正如很多生于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学者一样,吕叔湘的教育背景带有新旧两重色彩。他幼时入私塾读书。先生们严谨的教学态度给幼年吕叔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授算数的校长杨鸿范要求,作业本上绝不准许涂改,一旦写错要全部重写。这对吕叔湘以后的治学态度影响颇深。

1926年大学毕业后,吕叔湘回到家乡,在刚刚创办的丹阳县立中学教英文课,并兼教国文文法。自此,吕叔湘开始结缘语言学,他研究中国文法的起点便是《马氏文通》。此后,他又转入苏州中学任教。

近10年的中学教师生活,使吕叔湘逐渐意识到:教育救国的宏愿需要通过结合实际工作来实现。当时江苏方面希望吕叔湘出国学习国外图书馆管理经验。1935年,31岁的吕叔湘考取了江苏公费留学英国的名额,先后去往牛津大学人类学系和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学习。

抗日战争爆发的消息传入英国,吕叔湘发出了“神州今夕是何年”的痛惜感慨。此时,他正在潜心研究《红楼梦》的语法,原拟为祖国的文化事业添砖加瓦,然而面对国土沦丧,吕叔湘心焦难耐,没等留学3年期满,1938年初便匆匆回国。

当时江苏已经沦陷,家人也已流亡到湖南。吕叔湘与家人会合后,便转道云南,在云南大学文史系任副教授,教授英语。朱自清先生在《今日评论》上发布的一篇《新的语言》启发了吕叔湘,他随后写下《中国话里的主词及其他》反驳朱自清,同样登在了《今日评论》上。这是吕叔湘的第一篇有关汉语语法的文章,并由此结识了朱自清。

之后,吕叔湘辗转华西大学、金陵大学等校任教。在金陵大学做研究员期间,他的《中国文法要略》(上卷)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这部书共花费了他两三年的时间。本是写给中学语文教员的教学参考书,但吕叔湘却以学术的严谨和扎实的态度,逐一探究古代汉语中的各种语法问题,并援引丰富的材料加以讨论说明。这本书一经出版便独步一时,20世纪后50年间的汉语语法学者,几乎无不从这部书中汲取营养,受到启发。

20世纪40年代是吕叔湘的创作高峰期,他孜孜不倦地从事研究工作。此外,他还撰写了大量深入浅出的普及性文章,在《国文杂志》(桂林)上发表过《文言和白话》《汉字和拼音字的比较》《笔记文选读》(连载),在《中学生》上发表过《中国人学英文》(连载)。1944年吕叔湘撰写的《文言虚字》由开明书店出版,选取最为常用的20多个文言虚字,进行详细举例说明。解放后,此书先后重印几十次。

吕叔湘的译作同样“盛产”于这一时期,既有人类学著作,也有英美文学作品。他清晰研炼的译笔被广为称颂,叶圣陶对他的译作赞赏有加:“并臻信达兼今雅,译事群钦夙擅场。”

新中国成立后,吕叔湘振奋不已,年逾半百的他重新焕发了青春。在当时的一幅照片上,吕叔湘自题道:“青年人怀着远大的理想,老年人越活越年轻。——在祖国的土地上。”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