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歆璐 萧乾1910-1999 中国现代记者、文学家、翻译家。先后就读于北京辅仁大学、燕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1935年起成为《大公报》记者,1945年回国。1949年后从事文学翻译工作。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等。 1939年,香港。29岁的萧乾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这位后来的大文学家、翻译家和现代记者,此时已从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4年,和老师埃德加·斯诺共同编译了《活的中国》等书刊,并先后于天津、上海、香港三地编辑《大公报》的文艺副刊。 在他面前摆着两道难题:一是与“小树叶”和卢雪妮的感情纠葛让他无力自拔;二是旧识于道泉推荐他担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系讲师,萧乾有心赴任,但困扰于250磅的微薄年薪与“旅费自备”的苛刻条件。 困顿之时,《大公报》社长胡霖“推”了萧乾一把:“马上回他们一信,接下聘书。至于旅费,报馆可以替你垫上,靠你那管笔来还嘛。”出发之前,报社给萧乾准备的生活费失窃,胡霖当即又补发了一份。 就这样,萧乾带着记者的使命踏上赴英之旅。离开之前,他曾写道:“这将是一个充满兴奋的旅行,船正向着人类另一座更大的火山航进。” 那确实是一座更大的火山。萧乾登船的第二天,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萧乾去往的是战火中的欧洲。 他的旅途并不顺利,在西贡被法国殖民者软禁了7天,几经辗转,才到了英国。在英国,他被划为“敌性外侨”,找好的公寓也被临时拒租。 此时,由于战事,东方学院迁至剑桥基督学院。中文系工作不忙,闲暇时,萧乾就去剑桥大学旁听课程,参观学生辩论;或是笔耕不辍,向《大公报》寄出通讯。 朋友,是萧乾旅英收获的财富。马丁、伍德曼、福斯特、魏理……这些对中国怀有浓厚感情与同情的文化人和政治家成为了萧乾的至交。通过他们,萧乾在英国有了许多支援祖国抗战的机会。他与英国进步人士组织的援华会密切交往,在英国各地进行宣传中国抗战情况的演讲并募捐;他为英国公谊会前往中国前线支援救护的志愿者培训中国知识;他参加国际笔会,在国际文艺界面前介绍中国的情况。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萧乾更加深了与英国朋友的来往,并到英国广播公司作定期广播,为美国和印度的听众介绍中国抗战。 1942年,在福斯特和魏理的推荐下,萧乾获得了英国文化委员会颁发的学术奖学金,他辞去伦敦大学的教职,成为剑桥大学一名研究意识流小说的研究生,此时他已出版了2本英文著作。 剑桥生活给萧乾带来了许多新的见识,他的同学对他很友好,初见面便教了他30种晚归后爬回学院的方法。但在萧乾的心里,始终有一片阴影挥之不去:在战火之中转投学问让他惶惶不安,他觉得自己是个对抗战没有贡献的人。 后来,萧乾曾在国际笔会上做过题为《一个梦幻者的呼吁》的演讲,希望人类能有可以专心于精神文化建设的一天。但显然,对于萧乾来说,这一天不在此时。 在这关头,胡霖的来英再一次改变了萧乾的命运。1943年底,在胡霖的鼓励下,他放弃了硕士论文的撰写,重新成为一名记者。英国报界的圣地——伦敦的舰队街上,从此有了《大公报》的驻英办事处,萧乾任主管。 此时,欧战进入新阶段,盟军开始反攻,想毁灭英伦三岛的德军,对伦敦进行了比闪电战大轰炸时期更为猛烈的打击。 在战火之中,萧乾成了一名战地记者,第一站便是随着美国第七军赶赴莱茵前线。在巴黎一间挤满了各国战地记者的酒吧里,萧乾意外重逢了老师斯诺,还看到了传奇作家海明威,这段挺进莱茵时的插曲让他难以忘怀。在莱茵前线,萧乾深知自己若报道战况,在速度上必定晚于西方记者,因而他另辟蹊径,报道了军政府管理下德境的情状,引起反响。 莱茵河的采访尚未结束,萧乾便被派去美国旧金山采访联合国大会。由于纳粹潜艇猖獗,通常4天半的航程,船队绕弯走了11天。 大会之初,萧乾十分兴奋,速记后便驱车飞驰往电报局拍电报回国,还得到了胡霖亲耳听到的独家“情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诚邀宋子文前往莫斯科。报道一发回,当即成为重磅消息。随着大会变为各国的“扯皮”,新闻充斥着花边消息和不实报道,萧乾失望地离开了旧金山。 其后,萧乾还参加了波茨坦会议和纽伦堡审判的报道。令他失望的是,两次都无法采访到核心人物,但他依然有收获:在纽伦堡,他亲眼见到了十恶不赦的纳粹要犯;在波茨坦,他接触到了指着无忧宫的屋顶说“爸爸说,那就是决定我命运的地方”的德国小女孩,以及落下眼泪的德国反法西斯民众。他看到了一个民族对国家前途的迷茫,如同自己一样。 1945年8月15日,在伦敦,萧乾从广播中听到了日本投降的消息,瞬间,泪水夺眶而出。很快,英国同行们涌入《大公报》办事处,他们热情拥抱着萧乾;走在街上,他接受着彩纸的洗礼和行人的祝福:“这一天你等了8年,你应该比我们更高兴!” 萧乾高兴,他在办事处屋顶上升起了国旗,迎风烈烈。看着国旗,他又沉思:中国将走向何方? 1945年底,受胡霖之邀,萧乾回到了祖国。告别英国,他感慨万千,这里的人们曾给了他最珍贵的友谊,而今他要返程,走入新的战火、新的中国。
|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
编辑:KY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