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原创专题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 留学生谈抗战 > 正文

黄柯劼:全球化时代留学生的角色定义和责任承担

2015年09月06日  来源:神州学人 
  

黄柯劼,柏林洪堡大学 社会科学研究所微观社会学专业博士生

我是洪堡大学微观社会学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是“身份认同”。今天我就从这个概念的含义来谈一谈,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的现实意义和发扬当代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想体会。

“身份认同”这个概念的含义是,当不同地区或者群体的人们相互接触不断增加时,他们十分自然地会分析自己所属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存在的共性和差别,考虑自己和自己所属群体的“身份认同”问题,以便在不同的场景中把本群体与其他群体相互区分。换言之,人们只有面对“他者”,才能够形成“我者”的自我意识。一个群体的“群体意识”一旦产生,就会明确和强化群体的边界,推动以群体为单位的集体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军事行为。

日本1937年侵略中国,可将其视为民族国家之间的战争。民族国家是起源于18世纪西欧的现代政治体制。传统上,人们的社会生活是由“民族国家”这样的政治单位来分割的,但是当今时代,这一传统正在被社会关系、因特网以及文化影响的“全球化”所部分取代。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分享的价值观和物质精神产品,不再仅仅限于民族国家的固定边界,相应的,人们的认同边界在某些层面上发生模糊。我相信许多留学生也经历过出国后作为“中国人”的自我概念的调整。那么,是不是在民族国家边界消解的情况下,重新缅怀抗战胜利,思考这样的历史事件对于中国海外留学生的意义已经过时了呢?或者说,是不是只有回到民族国家的分析框架下,才可以谈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呢?我认为不是。

随着人口迁移、族际通婚、政治边界变动、宗教信仰改变等社会变动,每一个“群体”的内涵和边界也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同样,民族国家成员的“民族意识”的强弱也会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前中国国内外互动更加深刻,中国的国家利益边界前所未有地超出地理边界,“内”与“外”“我者”与“他者”进一步相互塑造、重新划分,“中国”的概念将在全世界视角内重新定义。

对像我们这样的海外留学生而言,这并不意味着随着国外经历的增长,我们不再是中国人,而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地重新界定、深入反思,加强建设自己的中国人身份。中国在何种范围和深度内开展国际合作,中国留学生学习西方哪些先进知识技术,如何理解和吸收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差异,正是定义自己身份的根本因素。

对我们来说,如果不能做好中国人,就无法做好世界人。正如《神州学人》杂志首页上北大王奇生老师所言:“即使你以世界公民自居,但在他者的认知中,你仍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近代以来,出国留学本身就是救亡图存的历史产物。70前中国人的焦虑是‘救国’,今天中国人的目标是要‘强国’。今天中国的崛起与历史机遇,是70年前的留学前辈们想像不到的。”新一代留学生的角色和责任,也需要我们自己重新去定义,去承担。

最后总结一下:正如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言,在现代性的情境下,自我认同与全球化直接建立起了联系。作为海外留学生,我们需要经由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契机,在全球化时代中重新反思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重新反思学习和理解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的意义,明确自己在文化交流、学科建设、国家发展中的定位,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义务。这种身份不会随着民族国家边界的消解而淡化;相反,与过去相比,它更强烈也更隐蔽,需要个人投入更多的主动性和反思性才能完成。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编辑:yang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