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法学专业博士生
2015年9月3日,身处海外,心念祖国,让我们在对天安门广场雄壮阅兵的远眺中重思历史,展望未来。
在70多年前那场气动山河的战争中,自晚清以来饱经苦难的中国人民首次依靠自身的力量取得抗击外敌入侵的胜利,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打下了坚固基石。自此以往,国势日兴,随着新中国诞生,古老的神州大陆再次崛起于世界东方,直至今日,中国取得的一切成就,离开抗战的胜利都是不可想像的。因此,抗战胜利对中国的意义如何强调也不过分。惨烈的战争中,无论是前线浴血奋战的战士,还是后方同仇敌忾的民众,都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值得后来人永远铭记,“念兹念兹”,不可相忘! 中国的抗日战争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有全球视野的观察者,都会看到中国对二战胜利的巨大贡献。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牵制了日本的陆军主力和相当大一部分海空军,粉碎了日本北进同德国合击苏联以及南下增兵太平洋的企图,对其他战场取得最终胜利厥功至伟。在流弹横飞的火线下,几十万华人支前劳工为反法西斯同盟军铸就了输送给养的钢铁生命线;在风雨飘摇的乱世里,中国毅然接受大量犹太难民的庇护申请,用一张张“生命签证”谱写了永耀史册的人道壮歌。 转眼70载,硝烟散去已久,创伤差堪平复。面对当年的战场之敌,中国人民念两千年之往谊,释二十年之旧恶,于是有破冰复通之交,亲善睦邻之义。但前仇可恕,旧鉴难忘,所谓好战必危,忘战必亡,恃武者灭,恃文者亡。“九三大阅兵”是中国追思护国先烈,缅怀战争受难者的纪念之举,更是敲响历史警钟,捍卫抗战成果的反战之举。这次阅兵,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牢记历史、守卫和平的坚定决心和强大能力,而且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流,体现了世界各国反战人民的共同心声。故而30多位国家领袖汇聚北京,多国雄兵助威检阅,各洲人士齐声响应,必将再次激扬起和平反战的全球浪潮,荡涤军国主义的余孽幽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强大生机。 我等青年一辈,幸蒙先烈伟业,长于太平时世。又获祖国父老的资助,得以负笈游学。感恩之念,无时敢忘。身在德国,不仅可学其器物之利,更可观其治道之长。积数年之体验,深知同为二战战败国的德国能够战后迅速复兴并被接纳进新的欧洲及国际秩序体系,实应归功于德国人民和政府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真诚悔罪。德国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不胜枚举,兹举几例以简言之。 二战结束不久,西德即毫不迟疑地着手“民主化”和“非纳粹化”;20世纪60年代,德国出现的“学生运动”奠定了民众反思纳粹历史的社会基础;战后德国史学界兴起的“批判史学”系统检讨了纳粹主义在德意志历史进程中的根源,促进形成了直面罪责的民族记忆和批判纳粹的社会共识;1970年,时任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感人一跪,赢得受害国人民的衷心谅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各界人士每年都要在集中营旧址、主要战场、博物馆、西方盟军与苏军的墓地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也会有反对极右翼势力的大规模集会游行;1995年在柏林市中心修建“恐怖之地”战争纪念馆,1999年6月在柏林波茨坦广场建立犹太人纪念碑。上述种种,都时刻提醒德国人民牢记纳粹罪行,谨防黑暗卷土重来。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所说:“对纳粹主义及其发动的战争,种族屠杀和其他暴行的记忆,已经成为我们民族自身认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虽然今日绝大多数德国人都是二战后出生,但他们从未主张上代人的战争罪行与己无关,而是自觉接下历史的重担,举起先辈的反战旗帜,坚持走和平道路,更加赢得全世界人民的尊重。 耳闻目睹,留德学人又岂甘居人后。回顾以往,留德先辈的历史星河光芒璀璨,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救国情怀,王淦昌、贝时璋等老一辈科学家的严谨风范,蔡元培、陈寅恪等老一辈学者的自由精神,无一不照耀指引着留德后辈的前行道路。能为其中一员,令人无比自豪。 放眼当下,十八大以来,国家启动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各项举措蹄疾步稳,抓铁留痕;大力推行反腐倡廉,能打老虎善拍苍蝇,更让九州民气为之一振,上下风貌焕然一新。又有“一带一路”出炉,联通欧亚;“冬奥”花落北京,喜动全国。“中国梦”的声音响彻宇内,“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前景在望。2014年初,习近平主席给全体留德学人回信,开国家领导人与海外留学生群体通信的先河,期许殷殷,谕意深长。 受此感召,我们将牢记抗战先烈的不朽功绩,担起捍卫和平的千钧重任,发扬留德先辈的光荣传统,展现新一代留德学人的蓬勃活力,秉凌云宏伟之志,履脚踏实地之行,坚持胸怀感恩、励志报国,坚持刻苦求索、掌握本领,坚持积学实干、践行梦想,将个人所长与祖国所需密切结合,投身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建设大业,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绚丽篇章!(王聪聪、张笑宇对本文也有很大贡献,谨致谢意) |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
编辑:yangy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