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原创专题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 抗战故事 > 正文

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为抗战发出怒吼 为大众谱出呼声

2015年07月10日  来源:中国档案报 
  

1939年,冼星海在延安指挥抗大学员唱《黄河大合唱》
(此照片档案现存于解放军档案馆)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抗战音乐“里程碑式的划时代巨著”,它以雄伟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揭示了人民群众所遭受的深重灾难,痛斥了敌人的残忍暴虐,谱写了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的英勇诗篇,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奏响了民族解放的战斗号角。
    

《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冼星海是我国抗日战争中杰出的人民音乐家,他的作品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洋溢着爱国热情,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斗志,为抗战作出了卓越贡献。1905年,冼星海出生于澳门,自幼家境贫寒,少年时代开始学习音乐,1930年赴法国留学,1935年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黄河大合唱》是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的影响力深远的杰出作品。
    

1938年11月,冼星海放弃了在国民党统治的大后方的优厚待遇,毅然奔赴革命根据地延安,并在这里迎来了他音乐创作的巅峰时期,谱写了大量深受延安军民喜爱的音乐作品。

然而,他的心中一直有个未了的夙愿,就是创作一首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的合唱乐曲,来满足广大民众和部队官兵的迫切需要,却苦于没有找到合适的歌词。直到在延安与老朋友光未然不期而遇,两颗年轻而充满革命激情的心碰撞出创作灵感的火花。光未然拖着负伤的臂膀,不眠不休地将自己之前率队渡过黄河时迸发出的灵感梳理成章,短短5天时间便完成了《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共8个篇章400多行诗句的创作。

冼星海是在1939年的除夕联欢会上第一次听到光未然朗诵这组诗词的,在诗人铿锵有力的吟诵中,抑扬顿挫的诗词一字一句地叩击着冼星海澎湃的心,这正是自己苦苦找寻的大合唱歌词啊!如获至宝一般,冼星海捧着诗稿将自己关在窑洞里,苦苦构思,酝酿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开始正式动笔谱曲。

时而如船夫的号子声低沉有力,时而如黄河之水惊涛拍岸,时而如苦难中挣扎的人民发出的低吼如泣如诉,时而如两个背井离乡不期而遇的老乡互诉衷肠……冼星海对母亲河的歌颂、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群众疾苦的关心、对侵略者暴行的控诉、对抗日前景的憧憬,都化作音符和节拍,化作气势磅礴的乐章。1939年3月26日至31日,仅仅用了6天时间,冼星海一气呵成,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谱曲。
    

紧接着,冼星海和光未然又马不停蹄地指挥抗敌演剧三团的同志们排练《黄河大合唱》。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全延安也没有一架钢琴,就连“轻武器”也只能搜罗到两三把小提琴和手风琴,再有就是二十几件民族乐器。没有现成的乐器,大家就自己动手制作,煤油桶被改造成低音弦乐器,洗脸盆充当打击乐器,长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来回摇晃制造音效。没有演出服装,乐队和合唱队的同志们就把过冬的军棉衣中的棉花掏出来,变成单衣,洗得干干净净、熨得平平整整,尽管破旧的军衣上补丁摞着补丁,却显得那么齐整、威严……就是这样一支中西合璧、土洋结合的“原生态”乐队加合唱队,完美演绎了一部激情澎湃的音乐史诗。
    

1939年5月11日,在延安当时最大的礼堂,陕北公学礼堂中,迎来了《黄河大合唱》的正式首演。鲁艺的全体学员来了,延安的许多干部来了,党政军各界的领导人来了,毛主席也来了,偌大的礼堂座无虚席,过道里,甚至门外都挤满了人。冼星海指挥,光未然朗诵,雄壮的旋律、激昂的演唱震撼了每一位观众。冼星海在日记中写道:“当我们演完时,毛主席都跳起来了,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后来,周恩来在听过《黄河大合唱》之后,也激动地为之亲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歌咏一直是延安军民十分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黄河大合唱》的诞生,更是推波助澜,将一场群众救亡歌咏运动推向高潮。冼星海在创作之余,经常指挥大家唱《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向着全世界劳动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雄壮歌声,震撼着黄土高坡和涓涓延河水,《黄河大合唱》唱遍了整个边区。
   

随着救亡歌咏运动的发展和壮大,《黄河大合唱》唱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今天,《黄河大合唱》依然唱响着“中国梦”,鼓舞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4年3月21日   总第2585期   第四版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yang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