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红认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用科技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为此,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校则要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主动向企业靠拢,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支撑,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合作,让新的科学发现与市场信息在第一时间融合。”李晓红说。
据李晓红介绍,武汉大学目前正在实施“顶天立地”的发展战略,推动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了一批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创办了一批高科技企业。最近,学校还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有关部委、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组建了一批跨学科的科技创新大平台。
“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也对高校的科研和服务社会提出了更高要求。”李晓红说,目前武大与上海交大、四川大学联合共建了“长江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与武汉市政府联合建立“长江文明研究院”,以长江文明传承发展为宗旨,立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求。
作为大学校长,李晓红认为,大学服务经济发展就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那就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践行科学发展观,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高校,肩负着让科技创新‘顶天立地’之责。”十八大代表、武汉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晓红昨日告诉记者。(摘自11月10日长江日报)
李晓红简介:
男,汉族,1959年6月出生,重庆合川人。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工学博士(中国重庆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培养),教授、博士生导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荣誉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历任重庆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校长助理兼科研处处长、副校长,2003年1月任重庆大学校长,2004年7月明确为副部长级干部。2010年12月任武汉大学校长。 自1982年以来,一直从事水射流破碎煤岩技术及其在矿山安全与环境工程中应用的研究开发工作,建立了多相振荡射流及其破碎煤岩理论,创新性地研发出多相振荡射流抽采瓦斯技术和多相振荡射流破碎硬煤岩技术。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固体磨料在自激震荡流中的混合机理及脉冲磨料水射流的研究”,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等2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的研究工作。曾以第一获奖人身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l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国际性学术奖2项。 |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
编辑:szx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