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日辉,女,汉族,47岁,1964年9月出生于辽宁省黑山县,1988年8月参加工作,200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8年7月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医疗系临床专业,在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参加工作,历任心血管内科医生、副主任、主任。2007年任辽阳市中心医院四病房(心血管三科)主任,2010年11任中国医科大学辽阳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三病房主任兼大内科主任。1997年9月至2000年7月在大连医科大学内科学心血管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习,获心血管专业硕士学位;2007年9月至2010年7月,在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心血管内科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学习。 她多次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优秀科主任,卫生系统先进个人,2001年荣获院白求恩医生特殊贡献奖,2003年获辽阳市劳动模范,2005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荣获辽宁省三八红旗手称号,2011年被评为辽阳市第三届名医。她主持开展了两项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先后在国家级医学杂志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她带出一批优秀的职工队伍,市中心医院循环内科被评为市级重点专科,并于2009年在辽阳市独家获得心血管介入诊疗资格。 记者:请谈谈您从医的经历? 刘日辉:我本人从事医学24年,主要从事心血管内科,刚工作时,热情非常的高,每天为患者忙绿,在工作了8年后,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理不够了,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并考取了大连医科大学的心内科研究生,全脱产的学习3年,这3年,我的收获是非常的大,因为,我有了学习的目标,从实践回到了理论,业务有了很大的提高,毕业后回到了原单位,从事心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工作,在2000年,被任命为科主任,每日都在辛勤的工作,在此期间,多次到北京安贞医院、中国医科大学、沈阳陆军总院的心内科进修学习,学习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在2007年,我又考取了中国医科大学的心血管内科博士,学习3年中,我的业务水平又有了更大有提高,工作能力在不断的增强,每天忙于救死扶伤的工作中。 记者: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患者来看病,您怎么和患者沟通,遇到难以对付的患者,您怎么做? 刘日辉:在当今社会中,医患之间的矛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程度,患者不信服医生,看病时首先就带有不满意的情绪,对诊断及治疗时常提出质疑,有的患者,出现不适症状时,宁愿自己到网络上去找治疗的方法,也不想到医院诊断治疗。我们医务人员每天面对这样的患者,工作中遇到的麻烦是可想而知的了。所以,在工作中,我首先是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对患者的质疑,我要给予理解,先用我的热情感化患者及家属,不主动的激化矛盾,要有心理的承受能力。 遇到难以对付的患者,我先用我的热情感化他,让他感受到我是对他关心的,同时,我还要让他感受到,我的业务能力也是让他放心的。对患者的病情要认真的对待,以尊重生命为己任。 记者:患者对您的态度、开的处方及治疗效果不满意,您怎么办? 刘日辉:患者对医生的要求是很高的,从他到医院开始,他就一直关注医生的言行,所以医生要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以友善的态度,细心的为患者讲病,是很有帮助的,患者到医院来是看病的,很少有患者是到医院找医生打架的。医生不是神,不能把所有的病都治疗好,疾病的转归有二种,一个是治疗后好转,另一种情况是加重,甚至死亡,在病情有恶化的早期,能及早的发现,及时告知患者家属,采取全部的治疗措施,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理解。 记者:患者送您红包时您怎么处理? 刘日辉:患者在住院后或手术前给医生送红包,往往有一种心态是要医生能够认真对待他的病情,对于大部分的红包,我都会当面拒绝,特别是家庭困难的患者,有些当面拒绝不了的红包,我收下后,把钱为患者交了住院费。 记者:有没有这种情况,到您这里看病后来成了朋友,或者对您仇恨? 刘日辉:到我这来看病的患者,无论贫富和地位的高低,我都是认真对待,细心讲病,以此关心,换来的是患者及家属对我的认可,特别是重危患者,当我把他们抢救过来时,出院后,患者会非常信任我,在以后病情有变化时,患者会常来找我给我打电话或再到我科看病,渐渐的,有些患者就会成了朋友了。患者或者家属对看病医生产生仇恨心理,往往是因为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患者及家属不理解医生,这样需要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把病情向患者或者家属交代清楚,只要诚心诚意地和患者及其家属做好沟通,我想能够得到他们的理解。到目前为止,因为看病对我产生仇恨的患者,我目前还没有遇到。 记者:您如何看待当前的医患关系,其症结何在?问题主要在医院、医护人员、还是患者,还是其他方面? 刘日辉:当前,医患矛盾是很多的,医生被伤的事件时有发生,我做为医生,每每听到这样的事情,是非常痛心的。现在,患者往往把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发泄到医生的身上,医患之间极不和谐,医生为防止出现更多的矛盾,就要明责保身,或者小心亦亦,最后受影响的还是患者,症结是多方面的: 我认为是不是有这几方面原因,一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期望值过高,他们认为来医院了一切病都能治好;二是部分医院医生存在的医德滑坡问题,主要表现在医疗技术水平不高,服务态度欠佳,责任心不够;三是国家对卫生投入不足,医院很难彰显出公益性。 记者:缓解医患关系,医院应该怎么做?医护人员应该做怎么?患者应该做什么?社会和国家层面应该怎么做? 刘日辉:作为一名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医生,我的体会是,医务人员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把医德做为行医之本,尊重生命,加强业务能力,为患者解决病痛为己任。对于患者,要多给医生一些理解,医生不是万能的,医学是有很多的不确定性的,医生不能包治百病。希望国家的医改能为更多的百姓考虑,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我认为: 医院应该认真贯彻以病人为中心这个宗旨,对医护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在人力财力上培养人才,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能力,始终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医生应该爱岗敬业,进一步弘扬职业精神,努力提高自已的业务水平,转变服务态度,将患者当亲人。 病人应该尊重信任医护人员,积极配合治疗,掌握医疗常识,尊重科学,共同努力才能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政府应该加大投入,使医院能够抽出更多的精力抓医疗,抓服务,抓职工综合素质提高,只要这样,才能更好的彰显医院的公益性。 记者:对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您还的什么好的建议? 刘日辉:医务人员为患者服务是我们的工作所在,是我们的职责,当然,有任何的行业都有不敬业的人,我们医疗行业也不例外,我们辽阳中国医院在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方面抓的非常紧,从行政的角度,督促我们医务人员在以患者的利益为重,治疗一位患者,交一位朋友,从而极大的缓解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局势,我们医院“垫钱哥”的事迹,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同时也希望社会上不要把医疗上出现的纠纷问题扩大化,媒体能对医生多些正面的报导。 建议医疗纠纷由第三方处理,美国就是这样办的。由第三方处理,搭建与患者的诉求渠道,会极大地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更能体现公平公正性。 记者:医疗改革特别是新农合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实行新农合城镇医疗保险,农民和城镇居民就医有什么新变化? 刘日辉:新农合、城镇和居民医疗保险的实施扩大了参保人员的覆盖面,随着报销比例的逐年提高,极大了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的社会问题,就医的患者明显增多,特别是一些患重大疾病的患者,医疗保险为他们减轻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因此从政策上缓解了农民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 记者:实行新农合和城镇医疗保险医院有什么变化? 刘日辉:有了新农合和城镇医疗保险后,虽然国家没有直接给医疗机构予以投入,但从政策层面给予医院投入,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群众有病不再挺着,而是住院看病,城镇居民和农民的住院量有所增加。现在大医院人满为患,应接不暇,而基层医院的在技术、人才、设备等方面原因,门诊和住院病人不多,如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目标尚需要完善和提高,以满足患者就近就医的需求。 记者:新一轮医疗改革方案又提出对大病的报销比例大幅度提高,这对群众有什么好处,对医院有什么样的好处? 刘日辉:这是一件惠民、利民的好事,国家为百姓办了件好事。看到患者的住院费用能报销一部分,让老百姓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作为医院,要求医生严格按照报销药品目录中的药物用药,减轻患者的治疗负担。医院业会从中受益,这里应当注意的是,不能因为提高了报销比例而加重过度医疗行为,更需要杜绝套保、骗保现象的发生。 记者:如何改变以药养医的现状,药医能否分家,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 刘日辉:作为医生和科主任,我的职责是为患者看病和治疗,在用药方面,我的想法是能把医药分开,国家管控好医药市场,不要有假药。 医药分开是医改的重头戏,从长远发展看,是大趋势,应该及早地推广,但目前进展缓慢。现在药厂太多,每年新药太多,换个名头就变法涨价,给患者增加的负担。希望新药审批要完善,定价要合理。 记者:您所在的医院改革有何进展,公立医院如何改革,方向是什么? 刘日辉: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重头戏,公立医院的要体现公益性,我所在的辽阳市中心医院,院长非常注重患者的利益,严格限定各科室的药品用量,特别是抗菌素的用药。目前我院实行的绩效分配办法-----千分考核比较成熟,执行多年来得到大家的好评。 记者:您对发展民营医院怎么看,在公立医院大力发展的同时,民营医院是否也应该大力发展? 刘日辉:公立医院是保证广大群众看病的基础,国家对公立医院要给予投入,形成以国有公立医院为主体、以非公有制民营医院为补充的医疗救治体系,民营医院应当成为医疗卫生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因此,发展民营医院是有必要的,特别是具有专科特色的民营医院。 记者:您认为深化医疗改革,当前工作的重点是什么,您有什么建议? 刘日辉:医疗改革是个慢长的工作,当前面对医改五项重点工作,实现全民医保、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强化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以及公立医院改革,目前前四项工作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现在的重点是公立医院改革,国家已经在试点,我省的鞍山市作为试点城市就公立医院改革进行了大胆尝试。作为医生,我们相信,国家医疗改革工作将做的更好,医患之间的关系不在紧张,患者对医生要充分的信任,医生要全身心的为患者服务,铸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
编辑:杨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