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晓东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提法我听起来就觉得热血沸腾。我个人认为,如果我们做科研的人不去参与创业,不去参与创新,这个国家谁来参与创业,谁来参与创新呢?所以,创业和创新,在我看来是科研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如果要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创新大国,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这些事情又该有谁来做呢?难道让大学生们来做? 但是在创业和创新的过程中,科研人员应该怎么定位,我觉得这也许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创业和创新本身是两码事。我想,如果从创新的角度来讲,我们做科研的天天都在面临着创新,因为你不创新就死掉了。你为什么要做科研?就是要站在已知的界面上,往前推一步,如果我们推不动,那我们就失败了。 创业是另外一回事,创业是我们从基础的科学研究活动延伸到社会中去,以求达到社会需要的效果。如果你要做高科技企业,里面其实也有很多创新的元素,其中可能有很多现在没有的东西,你要去把它创造出来。 我认为,作为一个科学家,要踊跃地投入到创新创业的大潮里,但是你要很清楚自己在这个大潮中的定位。 我个人也有创业经历,创业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工作,它包括了融资,团队的组建、管理,各个平台的融合,还有销售,还有策略,这其中很多事情不是我们科学家所擅长的。但是我认为,在这样的创业过程中,科学家怎样能够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创新的着力点,贡献我们的力量,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我是坚决鼓励科学家去创业的,我们在研究所里建立了多个技术平台,比如高通量化合物筛选、药物化学、人源化抗体、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跨越了学术界基础性、探索性研究,到应用研究过程中传统上的“三不管”地界,探索培育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真正的社会应用。这个过程在硅谷已经很成熟,但在中国,其中的很多环节还在逐步成熟与成长中,北生所也经过了几年的积极探索。因此在现阶段,我们作为科学管理者,还要在这方面踏踏实实地创造条件去推动。 我的学生中也有想创业的,如果他们跟我说创业的想法,当然我首先要听一听他们要做什么,基本上我的回答会是“太不靠谱”。因为我觉得年轻人其实更重要的是学习。我有很多朋友的孩子向我征询对职业选择的建议,我一般建议他们毕业后去大公司先工作一段时间,因为大公司有培养人才的规范方法。你不要一开始就去当“游击队”,那是等你有了真本事之后的选择。所以我是原则上支持,行动上观察,多数情况下还是反对学生创业。 说起我的创业,第一次彻底失败,第二次还没有看到成功的希望。我这个人胆子比较大,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说起创业的动机,我觉得从中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第一次创业,是缘于我们自己的实验室的一项科学发现,当时就想,这样的科学发现能不能较快地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当时刚好在准备找投资人,最后也得到了融资,组建了团队,租了房,开始大模大样地做起来。做了几年,成绩没做出来,钱也花光了,队伍也散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创业失败的经历。 回头想想,我为什么会失败?我感觉刻骨铭心的一件事情是,我们虽然有很好的起点,也有钱,但是团队是不健全的。尤其像我们做生物医药的,创业是一项综合工程,不是编一个软件就可以创业的,也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创业的,其中涉及非常多且非常专业的业务,一个专业的事情往往需要相当严格的积累,而且,在创业的过程中有很多步骤,它在每一个步骤应该有什么策略,这些对于初始创业的人来讲都是不清楚的。所以最后搅成一团浑水,时间很快过去了,钱很快就没有了,创业很自然就失败了。 第二次创业,我们当然吸取了一点教训。创业之初,几位创始人就组建起一个非常好的团队,其中肯定要有一位商业背景很强的人,还有多个来自工业界不同领域的人。这样的一个团队是保障我们创业5年来还没有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创业过程中,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我们是清楚的,虽然钱也不断地被花掉。曾经有1个月,账上的钱只剩1万多元人民币了,而公司当时有100多个人,还有临床试验在做,确实急得我不知道下个月该怎么办。所以,创业绝对不是一个很幸福的过程,而是一个非常非常痛苦的过程。你如果不喜欢哪个人,最好劝他去创业。 第二次创业,也是因为看到了一个历史性的机会,那就是癌症的研究。砒霜和反式维甲酸联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已经成为国际公用的一个标准方案,可以说是中国为癌症治疗做出的一个最光辉的贡献,但实际上APL还是一个非常小众的疾病。 目前,中国每年有近300万新发的癌症病人。像肺癌、结肠癌、胃癌、肝癌等等,还是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过去几年,在癌症的治疗方面有非常革命性的进展。现在我们可以通过调节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这跟以前的方法不一样。经典的方法,包括用砒霜治疗白血病,也是基于杀死癌细胞这样一个思路。但问题是,第一,癌细胞不能100%被杀死;第二,在杀死癌细胞的过程中,正常的细胞也会被杀得差不多了。那么现在,如果能够把病人体内正常的免疫系统细胞调动起来去杀癌细胞,至少从目前的临床实验结果来讲,是比以前所有的治疗都更加有前景的。 这就是我们创业的发展过程,我们希望第二次创业能够真正做成很大的公司,能够为中国人、为人类作很大的贡献,这样的机会就出现在一个“革命性”变化的前夜。因此,我们一定要做这件事情。我们也有一个包括很多投资界和工业界人士组成的志同道合的团队。 有人问,在中国科学事业的各个环节里,有科学家、创业者、投资人、教育者、科学传播者各种角色,单就需求而言,最缺的是什么?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清晰,包括创新创业在内,最关键的因素其实是科学。这也是今天我们想要传达的精神——科学的精神,那就是“求是”,这是科学最核心的本质。现在有一些乱象,都是缺乏科学精神的表现。科学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否则我们该如何追求真理呢?(作者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转载自饶毅、鲁白、谢宇主编的《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The-Intellectual。本刊有删节) |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编辑:KY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