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5年第11期 > 正文

【留学档案】1949年前后留美学生组织及其期刊

2015年11月12日  来源:神州学人 
  

1950年夏,CSCA在Ockanickon营地举办东部和中西部区会联合夏令营,此时FBI已经盯上CSCA的活动,这是CSCA最后一次大规模的集体活动,参加者有100多人。图片为部分CSCA营员(陈国凤供图)

文/程宏; 姚蜀平; 王作跃; 刘志光

进入20世纪,随着赴美留学生人数的逐渐增加,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社团组织也开始兴起。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留美学生社团组织频频组织集会聚会,开办一些油印“通讯”类的期刊。这些集会、聚会和期刊、刊物对上世纪50年代初形成留美学生学者回国潮发挥了巨大作用。研究这些留美学生社团组织及其期刊刊物的历史,是中国近代留学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近现代科技、文化发展和近现代中美科技交流历史研究也颇具意义。


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和留美科协

上世纪30年代之前,美国有20多个全国性中国留学生社团组织,这些社团组织类别有专业团体、宗教、社会、校友等,它们大多是上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成立的。此后由于内战时局混乱,中国留学生的社团热情日渐消退。进入30年代直至40年代中后期,全国性中国留学生组织只剩下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了。

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Chinese Students Christian Association in North America,简称CSCA)于1909年9月2日在纽约成立,由美国基督教总会资助,中国学生自我管理。在1931年中国学生会(CSA)解散后,直到1949年,CSCA成为全美唯一的中国学生社团,是北美地区成员最多、活跃时间最长和影响力最大的中国留学生组织。上世纪40年代,CSCA有美东、美中西、美西3个分会,在每年各自举行的夏令会上选举分会委员会领导人,然后再推举产生总干事。总干事与美国基督教总会保持联系,并负责协调3个分会的有关事宜。CSCA是个松散的团体组织,没有严格会员登记制度,从而没有固定正式会员,有学者统计“会员”总数累计达2300人。CSCA初衷在于传播基督教思想和生活方式,让会员开拓新视野、拥抱新观点,以联谊、服务自我教育为宗旨,以查经班为主要活动形式。二战结束后解放战争又接着爆发,原本政治中立的CSCA日渐分化,1946年首次在美东、美中西和美西地区分别举办夏令营,各方都积极宣传自己的主张,在选举时,左翼进步学生常与右翼亲国民党学生有剧烈竞争,其政治属性开始大于宗教属性。

1947年后,CSCA各领导层和很多中坚分子多为左翼进步学生,有的就是中共地下党员,如浦寿昌、陈一鸣、陈秀霞、孟繁俊、徐鸣等。1948年后,美东分会会长先后有范家桢、陈辉、金诗箴等,美中西分会会长有刘静宜、张庆年等,这2个分会比较活跃,其中纽约、波士顿和芝加哥支会影响较大,美西分会主要是华侨学生组成,但由于距离远和交通不便,与总会及美东、美中西分会关系不很密切。CSCA活动内容多以时政学习交流和文体娱乐为主,活动形式以暑期夏令营年会为主,以寒假冬令会、复活节春季退修会等为辅。

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局已定,CSCA内的右翼学生基本上不发声了。1949年和1950年,美东和美中西的夏令营年会规模较大,有100多人参加。当年CSCA波士顿支会成员张钦楠回忆说,1949年美东分会夏令会上浦寿昌、浦山等曾作过国内形势报告,会上还宣读国内亲友来信等,并分组讨论。CSCA作为一个群众性社团,受到了共产主义思想影响,在中国政局大变动和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成为了进步团体,甚至被美国当局划为从事非美国利益活动的非法组织。然而,由于其创立初衷是基于宗教,且没有创办中文期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在中国长期以来宣传较少,知名度远小于另一个研究文章较多和知名度较高的留美科协。

留美科协全称是中国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Association of Chinese Scientific Workers in U.S.A.),是以中共地下党员为主筹划发展起来的社团组织。1946年起,各地开始有了一些中国留学生进步组织,如芝加哥的“芝社”、匹兹堡的“建社”、明尼苏达州的“明社”和纽约的“朝社”。1948年底,各社的重要成员在芝加哥开会,决定先成立留美科协中部分会(美中科协)。1949年上半年,美国很多学校陆续成立了科协区会。6月18日,13个区会的代表在匹兹堡召开留美科协成立大会。会议通过了宣言《我们的信念和行动》,阐明宗旨是:联络中国科协工作者,致力科学建国工作,促进科学技术的合理运用,争取科学工作条件的改善及科学工作者生活的保障。总的目标是为争取团结更多的留学生回国,为发展中国科学技术而努力。至1950年3月,留美科协发展了32个区会,会员总数达700多人,其中许多人同时也是CSCA的会员。据资料显示,留美科协的发起人和推动者多达几十位,例如在留美科协任职的有葛庭燧、侯祥麟、孙绍谦、华罗庚、冯平贯、洪朝生、张文裕、许如琛、丁儆、余国琮、赵佩之、涂光炽、颜鸣皋、杜庆华、吕保维、陈能宽、李树清、周世勋、徐贤修、李耀滋、卢肇钧、杜连耀、唐敖庆、钱有训、潘绍周,还有未在留美科协任职的计苏华、葛春霖、孙世铮、钱保功、陈立、刘叔仪、薛葆鼎等人。这些人中有14人(黑体字者)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留美科协的主要活动是发展会员、建立区会、发展学术小组、编印《留美科协通讯》、开展回国活动,虽然其生命期不长,但是其对在美国推动上世纪50年代初的海归潮起到了主导性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40年代下半叶,除了CSCA和留美科协这2个全国性中国学生社团外,美国还有很多城市的中国留美学生纷纷自动成立一些松散的社团组织,开展学习与联谊活动。他们每一两周聚会一次,学习和讨论国内来的政治文献,如《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等。如纽约的“星期日马戏团”、波士顿(侯祥麟发起)的“中国问题讨论会”等,还有匹兹堡、费城等城市定期举办的社团组织活动,这与CSCA和留美科协无直接关系,但是成员大多为CSCA和留美科协的骨干分子。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众议院非美(利益)活动调查委员会(House Committee on Un-American Activities,HUAC)和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将留美科协和CSCA列为非法团体和“颠覆性组织”。为了保护成员,留美科协被迫于1950年9月19日宣告解散。张钦楠回忆说,CSCA于1951年夏初在芝加哥召开各分会负责人会议,由孟繁俊主持,美东分会有金诗箴、张钦楠参加;美中分会有刘静宜、张慎四参加;美西分会有2位华侨学生参加,会议开了一个通宵,最后一致同意自动解散。

1949年,留美科协波士顿分会哈佛大学校园聚会。前排左起:(不详)、Victor Yeh(MIT机械系教师)与夫人、(不详)、苏绍礼、(不详)、张兴钤;中排左起:李耀滋与夫人林同端、(不详)、赵景伦、(不详)、(不详)、张钦楠;后排左起:任以都、裴惠珍、(不详)、陈秀瑛、杨友鸿、陈国伟、(不详)、卢肇钧 (黑体字者,回国后先后被选为中科院或工程院院士,张钦楠供图)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