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5年第10期 > 正文

【国际化医师科学家的摇篮】要培养既能看病又能科研的医生

2015年10月13日  来源:神州学人 
  

文  本刊记者  刘晓蕾
  “经过罗伯特?弗里德兰德医生的演示,我对你救死扶伤的高尚追求和精湛的医术深为感动,你不仅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也使现场的海伦女士这么健康幸福。这种医师科学家的崇高追求,值得在匹兹堡大学进修的清华学生好好学习。”
  据中新社报道,当地时间2015年6月19日,本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在华盛顿开幕前4天,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戴着3D眼镜,体验该中心最新医学成果——脑神经立体成像技术,并以“老校友”的身份勉励在此学习的清华医学药学实验班学生。
  当天下午,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弗里德兰德给刘延东“上了5分钟的神经外科手术课”,展示他如何利用这项新技术挽救一名脑部重伤病人海伦女士的过程。
  亲眼见识到弗里德兰德医生的精湛医术,刘延东称赞他是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珍宝”,而学院负责人则笑着回应说,虽然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国际知名度越来越高,有不少高校想挖走这些“珍宝”,但“我们要把这些‘珍宝’留给清华的学生”。
  “我很高兴匹兹堡大学能够与我的母校结成合作关系。”刘延东对现场的清华学生说,“作为你们的‘老校友’,我希望你们能珍惜这一宝贵机会,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为祖国和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这里频繁出现的“清华学生”,是“清华大学8年制医学药学实验班”项目的学生。原来,清华大学与匹兹堡大学于2011年4月24日签订协议,每年约有12-25名清华医学药学实验班的学生来到匹兹堡大学,用2年时间接受科研培训,以培养“医师科学家”。迄今已有67名学生来此学习,弗里德兰德医生正是其中2名学生的导师。这一实验班,正在成为中国培养国际化医师科学家的摇篮。
  
  上世纪90年代,高校扩招政策开始实行,医学院校的扩张也非常迅速,很多医学院校人数激增,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甚至有医学院校的学生到毕业的时候连人体解剖都没做过,医学教育是这样的状况,就更不用提医学生的就业情况了。
  回溯百年,上世纪初的美国医学院校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1910年,美国医学界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即《弗莱克斯纳报告》的发布。这个报告是美国对自己医学教育发展的反思,针对医学教育问题,报告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医学教育要标准化,二是医学教育要和大学的基础研究相结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正是按照这一理念发展起来的。
  百年后的中国医学教育也走到了一个关口,如果继续照老路走下去,很难满足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2009年,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发布了《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对国家未来医学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这一年,也正是清华大学筹划建立医药实验班项目的一年。可以说,在医学教育方面,清华与国家不谋而合。
  一直以来,清华大学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相关行业的领军人才,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在培养理念和培养人的素质上要有独特的前瞻性。未来这个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21世纪初,整个生命科学的基础——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基因学和分子生物学成为整个生命科学和健康科学的基础。但是中国现在的一线医生,很多没有经历过系统完整的现代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国家也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按照现代生物学基础培养医学生的环境,更不要说让医学生能在一个研究的环境里,经历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这样一个完整的培养路径。
  所以,设立医药实验班的出发点,是希望能够在医学教育中用新的科学技术培养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医师科学家”。“医师科学家”这个名词可能会让人觉得这些人培养出来都是科学家,而不是医生,其实这个词换个说法就是研究型医生。清华希望,通过医药实验班项目培养出的医生不仅能合理安排临床与科研的时间分配,更重要的是要有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素质。
  作为以培养行业领军人物为目标的清华大学,天然有一种使命感。学科变化了,国家发展了,在培养医学生方面清华也应该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并希望能做一点不一样的尝试。清华原来没有医学,要新创办一个学科,当然应该有不同寻常的路径和创新。这个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希望能够引领这个学科的发展。
  有了这个想法,时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现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施一公教授和如今已是清华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的洪波教授走访了美国的一流医学院,一方面是去学习,一方面也想看看自己的方法、思路是否对头。“那是2009年春天,我们拜访的每所医学院都很重视这件事,安排院长见面。施老师给每一位院长都解释一遍我们的理念。最多的一次是哈佛大学医学院,他们安排从院长到系主任一个个单独和我们见面,每人半个小时会面时间,结果只好给每个人都讲了一遍。回想起来,实际上那是拿我们的培养理念去世界一流医学院接受检验。让我们欣慰的是,这些院长们都对清华提出的新理念和模式很赞赏,都从各自的角度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意见。”洪波谈道。
  最后,清华大学和匹兹堡大学达成合作意向,由该校接收清华医药实验班项目学生,进行为期2年的海外研究型学习。然而,尽管学校减免了学生的学费,生活费仍然是一大笔开支。
  此时,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留学基金委”)对该项目伸出了援助之手,并给出了综合评价:该项目所设计的培养目标在国内外均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符合世界医学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国家对高端医学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得到了匹兹堡大学的高度重视,该校医学中心目前已成为全美最大的医疗系统,可以提供良好的医学科研实习条件。相信项目未来一定能培养出一批一流的医师科学家,对未来国家医学健康事业乃至世界医学的研究作出贡献。对于此类符合国家高端人才培养需求、中外强强合作、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培养项目应从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倾斜。
  为此,国家留学基金委于2012年组织了专家论证和评审,打破了条条框框的限制,首次以班为建制,选派清华大学医药实验班项目的学生赴匹兹堡大学进行2年的科研训练。
  医学生的培养是一件昂贵的事情,其昂贵首先体现在投入上。人人都希望将来给自己看病的医生彬彬有礼、学术出色、医德高尚,但这是需要成本的。清华医药实验班项目最终能够成型,国家留学基金委功不可没。同时,洪波也谈道:“医学教育的责任不仅仅是国家的,也是整个社会的。纵观世界上最好的医学院,它们的经费里只有20-30%左右来自国家支持,大部分都是私人捐赠。为什么?因为一个国家的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水平的提高,会让每个人都受益。当年美国的洛克菲勒集团能够资助霍普金斯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并由此对医学发展和人类的健康福祉产生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影响,中国企业家也应该有这样的社会责任心。培养医学生、支持医学院校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就像如今的清华医药实验班,不仅有来自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也获得了一些清华校友和民间企业的资金支持。”
  即便有了资金和海外院校的支持,清华从来没办过医学院,也不知道新型的医学院该怎么办,一切皆是从零开始。清华大学医学院专门聘请了北京医科大学毕业、从澳大利亚归国的“千人计划”教授、免疫学家吴励领衔整个项目教学体系的建设。要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把每一门课高质量地开出来,还要跟不同的教育和医疗部门沟通交流,让他们理解和支持创新。要做的事千头万绪,而且都要摸索着来。项目建立之初,大家甚至都做好了失败的准备,然而结果却比预期好很多。“第一届学生真的让我们很感动,他们跟这个创新项目一起共患难,一起成长。那时候我们医学院的教师还都在从美国和欧洲归国建立实验室的过程中,学生上了第一学期的课还不知道下一学期会开什么课,因为培养计划正在制订完善过程中,甚至现在刚建好不久的医学院医学教学中心这些漂亮的实验室他们都没有用过。我们告诉这些孩子,你们是‘黄埔一期’,肩负着开辟历史的责任。这些学生很有志向,他们相信这一点,也特别投入,学习刻苦努力,无论是基础课程学习,研究论文发表,还是临床实习都很优秀。”吴励回忆道。
  项目3+2+3的培养模式也别有深意。前3年在清华的基础课程多半用英文授课,基础医学的大部分教材也是英文原版教材,与国外的医学教育没有太大的差距。授课老师大部分都有很好的科研基础,除了讲授书本知识外,还会给学生介绍相关领域的新进展。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们3年之后的出国学习就能很容易适应,并对国外的医疗、科研水平和前沿动态也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国外2年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国际化的视野、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建立和国际同行的联系。对于为什么要把科研能力培养放在项目中期进行,项目的创始人有着这样的考虑:“孩子们在这个年龄出去,比更大一些的学生更容易接受新观念,同时刚刚学习完基础医学课程,为进行科研工作打好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另外,其他医学院校一些类似的培养流程通常把科研放在最后一年,然而最后一年学生要面临毕业、就业等多方面压力,再加上时间过短,很难对学生进行完整系统的科研能力培养。这是我们把这个阶段提前,并放到国外去做的原因。”
  当然,这些学生毕业之后还是要做医生的,也要和其他医学生一样接受临床的考验,因此,最后3年的临床培养放在了协和等几家国内优秀的教学医院,保证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前5-8年的竞争中颖而出。
  如今,实验班的第一届学生已经在协和医院进行了1年的临床学习。这1年的时间里,海外2年科研能力训练的成效已经有所显现。“虽然同样是上临床课、查房、看病人,但是他们看问题的方式和其他学生不同。其他学生可能会用心记住老师告诉他们的各种病症的诊治方法,而实验班的孩子则在琢磨其背后的生理机制是什么,从这个病例能得到什么启发。举一反三,理性分析,这是一个医师科学家的标志。”洪波介绍道。
  项目到今年已经进入第7年,合作的海外院校也扩大到3所,还有很多学校在见识了该项目学生的优秀之后,纷纷找到清华,寻求合作,其中就包括当年没有谈拢的哈佛大学。虽然想给学生们更大的选择空间,不过考虑到现在项目的学生比较少,学院并不想让海外学习的学生太过分散。施一公教授了解到有学生在海外进行的研究课题进展很好,但2年来不及完成,于是和项目团队一起开始推动3+3+3模式,让那些想继续研修的学生可以完成自己的科研课题,并拿到一个博士学位,这个想法也在和匹兹堡大学沟通。“虽然我们的目的是要培养医师科学家,但我们不愿限制学生的发展,也希望给那些想要进行深入科研工作的学生一个发展的机会。”
  
  
  
创立背景
  第二次生物学革命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预防性(Preventive)、预测性(Predictive)、个体化(Personalized)和参与性(Participatory)的4P医学新理念推动着当今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与变革。
  为了适应国际上蓬勃发展的生命科学和医学复合型高级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清华大学多学科的综合优势,清华大学医学院从2009年开始创建了“医学药学实验班”。
办学特色
  “医师科学家”的培养目标:不仅具备高尚医德、精湛医术,同时具备很强的科学研究能力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策略:培养能够进行临床医学实践和创新性研究的高层次医师科学家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临床医学领军人才
  “国际化教学”的培养模式:国际化“双导师制”
完美融入综合性大学的培养环境:清华大学医学院坐落于清华园中,实验班学生与清华其他院系学生共享清华大学优质教育资源
项目成果
1.招生质量不断提高,2013年、2014年分别取得了专业录取平均成绩清华全校排名第8和第7的好成绩。
2.迄今共选送优秀医药实验班学生104人,其中,2012年21人,2013年30人,2014年31人,2015年22人。
3.前2届学生已顺利完成在国外的2年科研培训,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在2012年8月-2015年8月3年期间,51名学生已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综述10篇,国际会议口头报告31次,壁报展示77次。目前仍有10多篇科研论文在撰写修改中,预计在近期发表。
4.医学院与海外合作学校的数目已增加至3所。继2011年与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后,于2013年12月先后与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药学院(UCSF)、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医学院分别签署了新的学生联合培养合作协议。2014年和2015年实验班学生除前往匹兹堡大学的28名学生外,已有10位学生被派往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15位同学被派往墨尔本大学医学院进行科研培训。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