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5年第10期 > 正文

【伯乐有约】人心向学——中山大学的揽才之道

2015年10月13日  来源:神州学人 
  

1924年,孙中山创建中山大学。90余载,薪火相传,形成了优良的学风和校风,人文社科和理、工、医多学科的坚实基础,已让这所近百年历史的高校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把中山大学建设成为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是学校的战略目标,倡导“人心向学”,精心育人,追求学术,坚持“教授就是大学”的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引进与培育并重,多层次、多门类并进,引导与激励并举,创造人心向上干大事的氛围”,以制度激励人,以氛围吸引人,以资源保障人,全面创造适合创新人才引进与成长的宽松学术氛围。

依托人才项目,构筑人才高地
◎ 目前,全校共有院士20人(含双聘)
◎ 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80人
◎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55人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3人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24人
◎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9人
◎ 国家“特支计划”入选者16人
◎“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178人
◎ 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7个
◎ “领军人才”入选者11人
◎ 广东省“南粤百杰”入选者12人
◎ 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47人


加大扶持力度支撑人才发展
  一是加大对引进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海外优秀高层次人才的资助力度,重点引进学校学科发展所急需的具有影响力的杰出学者和青年优秀学者;
  二是从平台搭建、团队建设、研究经费等方面对优秀拔尖人才和科研团队提供倾斜政策;
  三是严格按照各类人才项目实施规定和要求,为入选者落实配套资金、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
四是实施中山大学卓越人才计划,通过卓越学者奖励计划、高层次人才特别资助计划、教师特别津贴实施方案等项目全方位对各层次人才进行资助和奖励,吸引、聚集和激励优秀人才,促进人才事业发展。
  学校设立了专门项目用于支持3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并在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上重点扶植青年学者。拓展资助渠道,加大资助力度,为青年学者提供学术启动资源,选拔和重点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并为青年杰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实施的培育项目和政策有:
◎“青年教师起步资助计划”   

◎“中山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青年教师重点培育计划”   

◎《中山大学青年杰出人才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专用办法(试行)》


创新引育机制,加速人才聚集
在总结和完善2001年起实施的“百人计划”人才引进计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推出:
  ◎《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二期”人才引进规定》
  ◎《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二期”技术、应用与工程类人才引进办法(试行)》等人才引进政策。
  ◎《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二期”实验技术类人才引进办法(试行)》
为加大青年杰出人才引进力度,学校进一步实施了“人才引进目标责任制”,通过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下放学校行政权力,资源分配向引进人才倾斜等政策,充分发挥院系(附属医院)等的主体作用,有力推进人才引进工作。
  “四位一体”联动机制。
  ◎ 成立各类人事人才工作委员会,讨论决定人事人才的评审、遴选、政策制定等事项。
  ◎ 出台《关于高层次人才洽谈程序的意见》,成立由校长和相关校领导组成的核心工作小组,进一步提高高层次人才引进效率,规范引进程序。
  ◎ 成立人才日常工作协调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任组长,协调解决高层次人才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 校内各职能部门切实配合支持。
目前,共通过“百人计划”引进优秀人才600多人,引进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人才年龄、职务、来源等结构不断优化。


经过90余年的风雨历程,中山大学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未来,中山大学将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由常规发展向主动发展转变,由文、理、医优势向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转变;以“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指导思想;树立“大团队、大项目、大平台”的基本思路,引进一批帅才,组织大团队,组建大平台,争取大项目,紧扣住学科建设这个主题,尽快提升学校的学科水平;进一步“破瓶颈,谋大局”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不断健全引才机制,完善绩效激励机制,推动高层次人才事业上新台阶,发挥高层次引进人才在促进学校教师队伍结构优化、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和学科建设能力、推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增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等方面的重要引领作用。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