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歆璐 卢嘉锡1915-2001 著名物理化学家、教育家和科技组织领导者。1937-1945年先后留学英、美,师从著名化学家萨格登和鲍林,1945年回国。历任厦门大学理学院院长、研究部部长,福州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职。 1937年3月,卢嘉锡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第五届中英庚款留学,公费到伦敦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在战乱之时离开祖国,卢嘉锡的心绪十分复杂,但心志又更加坚定:一定要学成回来报国。 从上海到伦敦,航程1万里,时间1个月,卢嘉锡到达了人生的新起点。在这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卢嘉锡被架子十足的管理人员蔑视,却被一个胖胖的中年男人微笑着亲切对待:“你就是从中国来的卢嘉锡吗?” 胖男人是萨格登教授,卢嘉锡在伦敦大学化学系的导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执教严谨,要求严格。扎实和利索的卢嘉锡深受他的喜爱。在萨格登的指导下,卢嘉锡开始往放射化学研究领域尝试。 3个月后,卢嘉锡的研究有了初步成果。萨格登让他先写个草稿,不想第二天卢嘉锡便交出了完整的报告。他的博士论文与放射性卤素的化学浓集法有关,在萨格登的指导下,卢嘉锡通过实验又进行深入探索,最终获得成功,成为首位成功分离出放射性高度浓缩物的化学家。 在萨格登门下,卢嘉锡用2年的时间完成了3年的学业,公费留学期还剩1年,他打算再去德国做些研究。 “你应该到美国去。”萨格登建议,“当代物理化学发展最快的不是德国,而是美国。”他将卢嘉锡介绍给好友鲍林——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卢嘉锡告别萨格登,横渡大西洋来到美国。 在鲍林的指导下,卢嘉锡开始进行结构化学的研究。同时,他发现鲍林具有强大的化学直观能力,研究方法独具特色:通过“猜测”而求真理。他想起了自己创造的“毛估”方法——这是他在本科时,因一次考试的失误而总结出来的方法,通过大致估算来确定范围。他决心将“毛估”能力好好提高和发展。 卢嘉锡和鲍林一起愉快地度过了1年时间。1940年夏,卢嘉锡公费留学期满,决定回去报效国家。鲍林舍不得学生,也担心中国国内的战火让他无法专心研究,便苦苦挽留,终于留住了卢嘉锡。 此后,卢嘉锡掌握了X射线衍射法和电子衍射法,一次又一次破解国际化学界的难题;设计出Lp因子倒数图和2种曲线卡,提高了手工计算的效率,成果被冠名为“卢氏图表”。 1944年,美国通过一项战时法规,规定旅居美国的所有外国留学生都要服务战争,要么当兵,要么进行国防科研。卢嘉锡选择了后者。在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第13局所属的马里兰研究室,他参与了燃烧与爆炸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成绩,被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授予“成就奖”。 看到卢嘉锡的能力,美国当局试图动员他参与原子弹研究。卢嘉锡深知这是一个进了就出不来的“深坑”,一心想着归国报效的他婉拒了提议,转而选择了保密等级较低的项目。 1945年,战争结束,卢嘉锡当即辞去所有职务,启程归国。 但是,此时的国内情势不容乐观,“科学救国”的梦想一时无法施展,卢嘉锡陷入生活的窘迫中。在美国时曾给过他指导和帮助的休斯博士邀请卢嘉锡回美国从事科研,并随信寄来了鲍林与卢嘉锡的合照。 卢嘉锡拒绝了。他早已选好自己的路,一直在走。在他眼前,母校等他振兴,科研等他带领,民众等他号召。属于卢嘉锡的真正传奇人生,才刚刚开始。 |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编辑:KY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