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5年第7期 > 正文

【新遣唐使】着迷于“五四”的西方学者

2015年07月12日  来源:神州学人 
  

文/易洁  赖琳娟  马博
  舒衡哲,美国籍,著名汉学家,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研究,现任教于美国康州卫斯理安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1979-1980年曾作为首批美国留学生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除了历史研究之外,她还写作诗歌和短篇小说,有多部著作出版。
  舒衡哲(Vera Schwarcz),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据说是因为仰慕北大第一位女教授,也是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教授陈衡哲。而后来舒衡哲也不断发现,这个名字成就了她与中国、与北大相遇的机缘。


 
寻访“五四”,倾听历史之外的声音
 
  “五四”,与之密切相关的概念就是“启蒙与救亡”。而“启蒙与救亡”的最早提出者中就有舒衡哲。
  与“五四”结缘,仿佛是一念之间。1969年,舒衡哲在耶鲁大学攻读研究生,当时还从没有到过中国的她,突然之间对大洋彼岸遥远的中国的“五四运动”产生了兴趣。马克思主义理论、葛兰西和知识分子问题吸引了她,而“五四运动”研究学者周策纵适时地赠送给她一些关于“五四”的书籍,更激发了她的灵感。“五四”的政治寓意何在?哪些才是真实的?舒衡哲开始学习汉语,并步入漫长的“五四”研究之旅。
  1979年,借着中国国门向世界敞开的机会,舒衡哲来到了魂牵梦绕的中国大陆,来到中国的知名学府——北京大学。她的身份是1949年后美国第一批来中国学习的官方交换学者。至今她还记得在北大宿舍度过的第一个夜晚。当时的舒衡哲已经在美国获得中国历史专业博士学位,年纪稍大于其他研究生,学校很周到地特许她拥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房间。不过,舒衡哲也总是努力寻找机会和中国同学在一起,体味生活。她说,她喜欢和大家一起到公共澡堂洗澡,那里她们放松地交流彼此的经历和故事。北大,给了她另一个温暖的港湾,一片自由驰骋的天地。
  走进这片孕育了“五四”的土地,已经对“五四”进行了10年研究的舒衡哲也终于可以去感受一份真实,从书本走向生活。她开始去追寻并拜访那些“五四”时代的幸存者,他们彰显着那个时代。历史的记载往往会遗忘甚至篡改,“在我见过的那些知识分子的实际生活中,一种非常不同的景象浮出水面。”相应地,她的研究重心慢慢地从历史概念转移到人类思想的历史和那些直面复杂困境的个体之上。“我开始从理论转移到聆听、聆听、再聆听,听那些‘五四’知识分子生命中活生生的细节。我也开始关注那些政治暴力和历史创伤的真相,以及它们如何对‘五四’的遗产产生影响。”聆听,是这位用热情来拥抱那个年代的激情女性所给出的最优雅的姿态。
  1979年,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舒衡哲没有想到,当她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时,学校的老师和同学积极协助她进行研究,协助她寻找那些曾经属于“五四运动”的知识分子的声音。她没有想到,她成功拜见并采访了许德珩、张申府、叶圣陶、俞平伯、梁漱溟、朱光潜、冯友兰、金岳霖,以及其他一些一起编写《新青年》和《新潮》杂志的著名学者;她也没有想到,乐黛云、王尧、侯仁之、张岱年、汤一介、章朱洪、张芝联、陈阅增和季羡林等著名教授都给予了她深厚的友谊和热情的帮助。她说,在这里她找到了内心里真正的“母校”—— 一个让她获得丰富知识,并为她的写作提供各种条件的地方。
  在对诸多前辈的采访中,一些鲜活的与书面材料截然不同的历史细节不断冒出来。原来,历史并不是一锤定音下的整齐与豪迈,每个褶皱处也都包容着当时的无奈与决绝,“人们很容易会把历史想象成一条笔直而又狭窄的小径,但实际上,当一个人听到声音之后才会明白,原来,那些迂回、怀疑与坚定的信仰、意识形态的确信同样重要,它们使‘五四’这段历史变得鲜活如生。”最初,她一直担心自己不能得到被访者的信任。“中国又有非常复杂的历史背景,而我还要跟他们谈论他们非常不愉快的一段历史。”而事实上,每次采访,被访者们总是为她作足了准备:备好茶水、糖果,还有用来记录的纸张。采访中最感人的时刻往往是临近结束时的沉默,“这些沉默比话语更有力量。”她懂得她所倾听的这些人,他们回报她以信任,这些饱经沧桑的老人在诉说中精神复苏,岁月中浑浊的目光重新焕发光芒,明亮而温暖。“我从‘五四’时代的幸存者们身上学到的东西,远远多于书面的知识分子历史。”舒衡哲如是说。
  1986年,舒衡哲著的《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英文版出版。实际上,一直以来中国大陆与台湾留存着两套关于“五四”的话语体系,而海外则流传着另一种思路。学在美国,去过台湾,最后来到大陆,几十年的时间里,舒衡哲将三种话语形态下的“五四”记忆与“五四”观念,加以冷静地取舍,结合对“五四”人勤奋地寻访,从启蒙的角度观察并反思“五四”,这使得舒衡哲的著作成为继周策纵之后“五四”研究的又一新的里程碑。“五四”之于舒衡哲,并不是一本著作那么简单,那是她对于一个时代付出的全部热情,也牵连着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些地方和一些人。
  舒衡哲的研究路径也在此时得以形成,她总是在搜寻被掩盖的声音,对于她来说,那些才是历史的真实。几十年来,舒衡哲一直笔耕不辍。除《中国启蒙运动》一书之外,她还用5年时间对张申府先生进行了多次访问,著有《张申府访谈录》《在断裂的时间之河架桥:论中国人和犹太人的文化记忆》《漫漫回家路:一部中国日志》,以及诗集《一勺光》等。在这些书中,她都运用了访问当事人的做法,以扎实的历史资料贯彻全书,让很多在正史中无法听到的声音浮出水面。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