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5年第7期 > 正文

【新遣唐使】印度商界巨人是个“中国通”

2015年07月12日  来源:神州学人 
  

文/肖丽荣  陈峦明
  阿都尔,印度籍,1983-1985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进修,现为印度工商会联合会(FICCI)驻中国办事处的执行董事。1987年创立威严国际有限公司,担任过中国跨国公司研究会副理事长、亚洲资本论坛资深顾问、北京市招商顾问及天津中国国际商会经济顾问。
  阿都尔来中国时只有13岁,如今他已经在中国生活了38年,现在的他能说一口流利地道的普通话。作为印度工商联驻中国的执行董事,阿都尔的工作就像是连接中印贸易的一座桥——将印度商人介绍到中国来,让中国商人将好的产品引入到印度去,为印度企业介绍好的中国本土合作伙伴,为中国企业在印度找到满意的生意合作人。这位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走出去的印度人不但喜欢谈历史,而且正在用自己的努力,勤恳扎实地书写着中国和印度之间新的历史篇章。
 
来自“中国通”家庭
 
  阿都尔生于印度的一个“中国通”家庭,父母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以外国专家的身份来到中国:父亲用了近30年的时间,先后将五卷《毛泽东选集》和四卷《鲁迅选集》翻译成印地语;母亲则是当时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第一位印度播音员。1977年,13岁的阿都尔随父母来到中国,“北京这座城市魅力十足,一开始就把我的心牢牢抓住了。”从那以后,阿都尔的成长、求学、生活和事业,展演在中国这座舞台。阿都尔实在是幸运,就在他来到中国的第二年,改革开放的时代序幕正式拉开。之后中国的发展一日千里,在短短几十年间取得了巨大成就。
  1983年他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他尤其喜欢研究中国和印度的历史。

2012年5月,阿都尔(右)与北大历史系李孝聪教授再聚首
 
要做和中国有关的事
 
  1985年,阿都尔结束了在北大的学习。刚毕业时,印度最大的商业集团塔塔集团(Tata Group)准备与中国合作在北京建一个五星级酒店。阿都尔凭借其熟练的中文得到了项目负责人的青睐,被招至公司实习。在塔塔集团实习的18个月,对初出茅庐的阿都尔来说既充满了压力又充满了动力。在那18个月里,他第一次感觉跟他在一起的人都比他聪明,不服输的阿都尔学到了很多东西,他在各个部门进行实习,甚至做过客房服务生。“这个过程使我有了好的基础,这个基础对我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阿都尔实习的五星级酒店项目后来因故取消了。塔塔公司赏识他的智慧和刻苦,决定将他安排到塔塔旗下的其他公司工作。不过经过1年多的实习,阿都尔明白了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我必须要做和中国有关的事。”
  决定自立门户的阿都尔怀揣梦想开始了创业之路。一开始,身无分文的他为中国和印度的商人朋友牵线搭桥,从中获得提成。促成几笔大生意后,也有了一定的积累。阿都尔经过自己的分析判断,最后将宝押在进口业务上面。1987年,阿都尔在香港注册了自己的贸易公司——威严国际有限公司,公司主营进口业务,涉及医药、印刷设备和铁矿等行业。
  20世纪90年代,正是中国加大力度改革之际,密切关注着市场的阿都尔了解到,中国内地很多报纸的印刷设备都是从德国进口,价格昂贵,而印度一些企业能提供同等质量的印刷设备,但是在价格上要便宜很多。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将这些设备进口到中国。这是市场与需求的完美结合,当时《光明日报》《河北日报》《珠海特区报》的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印刷设备都是他的公司进口的产品。阿都尔至今回忆起这一段经历都觉得特别自豪。
  除了进出口贸易,阿都尔还做过旅游和其他很多行业,他发现了自己最大的优势是能够找到合作伙伴。“在中国要想做一些事情,我认为找到好的企业和他们合作是非常重要的。”阿都尔认为这是在中国做生意的窍门。
 
当中印企业的“媒人”
 
  阿都尔的进出口公司蓬勃发展的同时,开放程度逐步提高的中国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在华投资或者合办项目的印度企业也迅速增多,逐渐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印度企业圈。2002年,印度工商会联合会(FICCI)落户中国,这是一个印度自由企业的联合组织,目标是促进印度商业发展,增强印度企业竞争力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颇具慧眼的FICCI主席罗达看中了当时已经在中国生活了25年的阿都尔,邀请他担任“FICCI·中国”的执行董事。这对阿都尔来说又是一项新的挑战,因为作为工商会的董事,工作的重心是在印度企业和中国企业之间牵线搭桥,帮助双方寻找合适的合作者,这与自己办企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阿都尔明白在中国长大的自己相对于其他印度商人的优势所在,因此愿意肩负起工商会董事这一职责,成为一座沟通中印商贸的桥梁,使双方在合作中实现共赢,在经贸领域携手发展。
  阿都尔不再是单单为自己的公司寻找生意伙伴的生意人,也成为了印度企业和中国企业的媒人。他多次倡导和举办各种商业论坛,以促进中印两国企业之间的互相了解。2004年2月,阿都尔代表FICCI和亚洲资本论坛共同策划了首届中印工商企业论坛,将60多位中国企业领袖带到印度,让他们与印度的企业家们零距离接触。
  目前中印两国的经贸合作领域在不断拓展,双边贸易额逐年增长。阿都尔自豪地觉得其中一定有自己的贡献。
 
看好未来的中国和印度
 
  在凤凰卫视的一期节目中,当被主持人问到中印两国的一些政治矛盾对商业的影响时,阿都尔感叹,中印两国曾有过长达50年的合作蛮荒期,这对两国来说都是巨大的资源和机会的浪费,两国的合作必然是大势所趋。他说:“如果说中国是一个计算机硬件强国,印度是一个软件很强的国家,那么两国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可以有一个互补的发展。”
  阿都尔对未来中印两国的商贸发展充满了信心,“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是中国和印度的世纪。”在他看来,虽然现在大多数印度软件公司进入中国是为了服务在中国市场上的跨国企业,但随着他们在中国慢慢扎稳根基,他们也会逐渐拓展中国的企业用户;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也在逐步增加对印度的投资。未来,印度和中国的联系会非常紧密,贸易和投资额会越来越大。两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很早就有了友好往来,尤其是后来佛教传入中国,极大地沟通了中国和印度的文化。人民之间的交流和往来是保持中印两国贸易持续发展的关键,两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加大人员的交流,因为,人才是根本。
  阿都尔称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热爱这里友善的人民,热衷中国美味可口的饮食,对中国的酒特别没有抵抗力,一说到酒,还没有举杯,似乎就已经沉醉在里面了。

阿都尔已经将父母接到北京来养老了,他们一家从今以后会一直生活在中国。阿都尔说,他接过了父母手中的接力棒,将继续充当沟通印中两国的桥梁。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