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5年第6期 > 正文

【原创留学】走出 Comfort Zone

2015年06月08日  来源:神州学人 
  

文/Parry

从2008年出国做交流生到现在硕士毕业已经整整6年了。转眼间,我即将踏入职场,翻开一段新的人生篇章。在这里将自己6年来如何从一个闭塞的三线小城市来到美国求学的经历记录下来,与君共勉。

 
留学原动力——对外面世界的渴望
 

7年前,我在高中教室的座位上,每天除了上课,最关心的事就是中午是去大食堂还是小食堂吃饭。

我的高中是浙江一个三线城市的重点中学,当时我是一个成绩普通的学生。刚进高中的时候,奥数题的分班考让我顿时显得智商“捉急”,考了全校600多名。后来适应了高中课程之后,提高到一两百名,偶尔也能冲个前100什么的。照我父母的话说,最大的潜能也就是考个浙大什么的,所以在以后上清华还是北大这个问题上,我从来没纠结过。

如果说我跟班上其他的同学有什么区别的话,可能就是我有着一颗不安分的心。当班上的学霸们做完常规作业,在比赛刷课外习题时,我更愿意在午休时间去翻翻教室后面的报纸,了解一下美国大选和次贷危机。当前后左右的女同学们都在被郭敬明和他《最小说》里面那明媚而又忧伤的文字感动得无法自拔时,我更愿意把自己沉浸在《绯闻女孩》那纸醉金迷的纽约上东区生活中,模仿着她们的口音,感受外国同龄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后来我有幸在纽约上东区实习生活了一段时间,发现马路上走的大都是浓妆艳抹的老年妇女,我就呵呵了。)

那时的我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我想知道华尔街那些西装革履的年轻人,如何在觥筹交错间就能完成百万美元的交易;我也好奇北欧国家那些享受从襁褓到坟墓福利政策的同龄人们,是否也跟我们一样有升学压力。在课余时间,我想尽一切办法去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比如参加当时的校园歌手擂台赛,利用午休时间去雅然的店铺练摊等等。可是迫于月考排名的压力,我的这些“不务正业”的课外活动在高二被老师一一喊停。

我们当时被灌输的概念是每个人都必须卯足了劲走过高考这座独木桥,一旦高考成功了,你便能考上好的大学,从而光宗耀祖,你的人生目标就达到了。可我总是反问自己,真的是这样的吗?确实,考上了好的大学,能让你有更多的机会找到高薪的工作。可是找到高薪的工作了又怎么样呢?你的人生就圆满了吗?你的自我价值就能完全得到体现吗?就算我现在从美国排名第一的会计专业硕士毕业,并且拿到了世界500强总部金融部的offer,我还是在思考这个问题。

在现在的我看来,人生是一场长跑,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在不断的尝试和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除了家庭圆满之外,如果能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干出一点成就,对你周围的人产生一点影响,这大概就是我认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2007年,高二上学期,我从学校了解到一个赴美交流1年的机会:作为交流生,我能够住在美国的接待家庭,跟当地的同学一起上公立高中,并且有机会申请美国的大学。我觉得我的机会来了,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父母,希望得到支持。可现实与理想差距甚远,除了我的父亲和舅舅,家里所有人,包括不少老师都反对我出国。

其一是因为这个项目当时在我们学校是第二年运行,所能参考的先例非常少。老师们和不少家里人的观念是,既然能在国内上个不错的大学,将来毕业后实在不行靠父母的关系也能在当地混口饭吃,何必去冒这个险。

其二是因为我是独生子女,家里的老人还有母亲都希望我能在他们身边多待几年。最终,是父亲的坚持和何小怡老师的大力支持,我的交流生想法才得以成行,从此开始了我在美国的留学生涯。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